三年間,從導購、銷售、店長變成如今的小老板,這位來自山東中專畢業的90后小伙因中關村而改變,那么作為典型的外地人在村里,他的另一面又是如何呢?
本期主角杜永為(簡稱阿杜)
阿杜是來自山東濟寧市,1990年生人,老家在農村。早年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阿杜和父母商量決定學習一技之長,2006年到2009年來到山東淄博工業學校念了中專,學習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畢業后,阿杜和小伙伴們并沒有從事汽修行業,而是來到了山東威海黃海造船廠,干上了電焊,包吃包住一個月4000元左右境遇還算不錯。但干了一年,實在受不了太累、太臟以及輻射太大,最終決定辭職不做了。
辭職后的2011年初,性格外向的阿杜決定和兩個一起上學的小伙伴闖闖北京,當時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來到中關村看到有招聘導購的啟事,要求也不高,于是決定和兩個小伙伴干導購,賣筆記本,也就是中關村最常見拉活的工作。拉活需要與陌生人交流,一起來的兩個同學,因為不敢開口,一個干了半天,一個干了3天,相繼辭職,只有阿杜最終堅持了下來,這一干就是半年。村里導購賺錢全靠提成,沒有底薪、保險,甚至包吃住。半年下來,阿杜雖然得到了鍛煉,但過得也很苦,最少賺300,最多時也僅有1950元,再加上以前在威海做電焊攢下的2萬塊錢所剩無幾,因此決定換換工作。
2011年的10月,阿杜成功轉到了當時中關村最大的蘋果經銷商九龍工作。與之前的活不同,阿杜已經從一名只負責拉活的導購(只是拉活,銷售另有其人),變成了導購加銷售,可以直接與客戶交易,再加上2011年也是蘋果最火的年份,阿杜告訴我當年的iPhone4、一代iPad來一臺賣一臺,非常火爆。因此阿杜的收入也增加到了每個月3000-4000元。
由于在九龍業績不錯,阿杜在當了一年的導購銷售后,在2012年10月升職為店長,負責鼎好一層的一個店面,手下也有3到5個員工,雖然不用干活,但需要背業績。當時公司給這個店面的業績是每個月近10萬,店長保底是4000元,超過了10萬業績才有提成,阿杜告訴我當時最好的月份賣到了14.5萬,最多拿到了8000多一個月。不過到了2013年,中關村人流量減少,生意不好做,盡管公司將每月銷售額下調到了8萬,可每個月也僅能完成6萬左右,好幾個月拿著保底工資。
中關村里的店業績下滑嚴重,公司也將鼎好15層的總店關門,于是大老板決定把手下這些兄弟捆綁在一起,向二三線城市發展,中關村營業部就留一個點,阿杜選擇留下來,于是投資開了這家在鼎好的門店。這個店投資大概12萬元,由四個以前的同事平攤,每個人3萬,賺的錢也是四個人平分,只是每個人負責的工作不同,有負責財務,有負責維修,有負責銷售。至于租金,阿杜還是用了一些關系,只告訴我非常便宜,甚至可忽略。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家賣配件的門店,手機殼、平板電腦殼,音箱、耳機等等。但阿杜告訴我,根本不指望賣這些賺錢,甚至可有可無。他們這個店賺錢方式有三個,其中三分之一的收入靠之前積累的老客戶,如果他們再來購買手機和筆記本,阿杜的店會從其他代理商拿貨,賣給老客戶賺一些差價,基本上吃的都是老客戶資源。因此阿杜告訴我他們店從來不會騙,因為要想成為老客戶,第一步就是交朋友,如果沒了這個朋友,也就沒了生意。阿杜還說這種老客戶模式,即便在家呆著什么都不做,也能月入5000左右,當然阿杜也清楚在家呆著可不是長久之計。
這個店的第二大利潤來源是靠維修,維修單子獲取渠道很多,有老客戶來修的,也有外地店拿過來修的,也有其他公司接不完的活他們做。維修主要賣的是手藝,零部件成本大多不高,但客戶自己弄不了,因此他們接活做。圖中這位,就是這家店的四個老板之一(三位維護這家店,一位已經去外地開店),他的工作就是負責維修,阿杜說他修手機已經修了10多年了。
店里的第三個收入來源是給外地的其他店發貨,圖中這位負責財務的姑娘93年出生,但來中關村比阿杜都要早,這個店所有財務的事都歸她管理。每天她要收集經銷商給的熱門電子產品最新的報價,整理出一個平均價發給北京外各地的其他店。如果他們需要訂貨,這邊就會發貨,除去快遞費,每一件加5-10塊,錢不多,主要賺個辛苦錢。整體算下來,北京這個店純利每月在三萬多,每個人能分到8000元左右。
阿杜在這家店負責的工作比較雜,主要是銷售、售后服務以及跑跑腿等所有其他雜事,貼膜、維修也會做。比如圖中,阿杜早上去蘋果店排隊維修外地店送來的客戶手機,直接換一臺新的。要知道蘋果直營店中國就10多家,北京就占了三家,中國其他地區的蘋果維修,很多都是快遞來北京,直接換新機。只是蘋果規定每次只能修一臺,總是自己跑確實也很累,阿杜說計劃招一個專門跑售后的員工。
除了這個店,阿杜還花了三萬塊投資了河北張北縣的一個蘋果、三星的門店,不過入股的人比較多,有10個。由一個信任的兄弟當店長,店長每個月有5000塊的底薪。每個月,阿杜可以從這家店分到2000-3000元,一年既可以回本。當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入股,入股的都是村里一起打拼多年的兄弟,老板把他們和在一起合伙入股做生意。
關于未來,阿杜自己非常明確,就是以合伙的模式開更多的店,除了賣電子產品,可能也會開飯館,開美發店等。幾年的目標是爭取自己有10家店的股份,這樣即便是一兩家不賺錢,還有更多的店賺錢。說到這,阿杜還特地讓我加上一句口號:一伙人、一輩子,一起做事。可見他與這些合伙一起干的兄弟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
阿杜的所有朋友幾乎都有iPhone,我說為啥不用Android,阿杜說安卓不好用。阿杜自己用的這款金色版iPhone5是朋友從香港直接買的,香港經銷商直接改色港行的機器出售,買的時候價格4500元,也用了挺長一段時間。目前這種改色的機器村里要價4900元左右,淘寶上買這一套彩色的殼就需要300塊,這還不算手工更換費用。當然,替換下來的原裝殼因為也能賣出不少錢,因此這種彩殼iPhone5進貨價其實和標準港行價格差不多。
生活篇:
生活中的阿杜個性比較爽朗,干什么都比較快,典型北方男人的性格,每天吃飯一般就在鼎好5層的美食中心搞定。早飯在真功夫吃10元的早餐,午飯想起什么就吃什么,20-30元標準,今天吃的是木桶三國的土豆絲木桶飯。晚上有時候會和朋友喝酒,自己在家的時候晚上不吃飯,就喝一瓶啤酒,阿杜說夏天熱吃不下,就喝啤酒。
阿杜的交通工具是本田龜造型的電動車,一點不像阿杜的風格。后來才知道這輛車是女朋友送給阿杜的,花了3500塊,阿杜說上下班騎車快的時候10分鐘就能到家,因為阿杜住的地方離村里不遠。
阿杜住在北京海淀區一個叫做正白旗的地方,剛過北五環,中關村在北四環邊上,在體育大學的西側,距離北京地鐵13號線上地站不遠。這里屬于一個村落,正規小區不多,都是原來北京村民自己建的房子,然后集體租給外地人,這種自建房在北京一些還沒拆遷的平房地區非常普遍。
阿杜住的房子就是一個三層的自建樓房,比較像大學宿舍的樣子,每層都有20戶房間,每戶里面就是一個屋子,做飯、衛生間洗漱的地方都是公用的。阿杜告訴我住在這里的人干什么的都有,也有不少是在中關村打工的。
阿杜住的這間屋子房租750元,一張床,兩個很舊的柜子,其他幾乎什么都沒有,目前住了2年半左右,房租不低卻也沒怎么漲過。家里的衣柜、鞋架、冰箱、電視全部是自己買的,沙發茶幾是以前公司搬家后剩下的,自己搬回來。
除了房租,房東每個月還會額外收電費(1.5元一度,一個月200多),80元網費(1MB),10元的水費,10元的有線電視費,10元洗衣機費(只能甩干),加在一起大概1100多元。如果要做飯就只能自己買煤氣罐,灶臺、鍋等,這些房東都不負責。
本來阿杜和女朋友一起住,房間里沒空調,這幾天女朋友覺得晚上睡覺太熱,就回家住了(女朋友是北京人)。如果裝個空調房東可能不讓,畢竟要在墻上打孔,而且搬家也麻煩。我問為什么不換個更好的環境?阿杜說最近也在看,只是在這住幾年了也習慣了,等以后找到合適的房子再說吧。
阿杜每天大概6點到7點下班,晚上回到家一般看看電視,這臺電視是2010年底,在正白旗村里一個賣二手家電那買的,價格只有200多,具體多少錢阿杜也記不清了。阿杜告訴我他不喜歡看電視劇,覺得沒啥收獲,相反看看那些財經,致富類的節目倒是更有意思一些。
阿杜的另一個愛好是打籃球,因為住的地方臨近北京體育大學,阿杜有時也會去體育大學打打籃球。阿杜說原來他的身材還是不錯的,今年老喝酒,肚子有點大了,能看出點啤酒肚。
除了看電視、打球,但阿杜有時還會看看喜歡的書,雖然家里書不多,而且有些書還是她女朋友看的,但他還是想學一些東西,一般看看管理和經濟的書,最近看的一本是喬布斯傳。
阿杜家里還有一臺華碩筆記本電腦,剛來中關村當導購那時買的,當時花了4000多元,一直用到了現在。后來阿杜還買了一臺蘋果的Macbook Pro,因為掉在地上磕了一個角,最終折價賣了。平時在家,他很少玩電腦,筆記本一般都是他女朋友在家玩斗地主等休閑游戲用用,以前玩過一陣穿越火線,還花錢買過道具,現在想想覺得挺傻的,但當時卻不覺得。阿杜告訴我說現在用手機其實什么都能干,根本沒必要開電腦。
End:
阿杜屬于典型的中關村人之一,年紀輕輕,學歷不高,從老家來到北京打拼,想看看另一個世界。然后憑借自己一雙手,從只賺幾百塊的拉活做起,一步步成為銷售、店長,最后變成小老板,在村里占據一席之地。
不過阿杜的成功有他的個體性,他的人脈和資源靠得是自己本身的堅持和奮斗,如果阿杜像他老家來的小伙伴因為不敢開口拉客,不敢跨出這第一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阿杜,應了那句熟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這或許就是中關村人的另一面。
Q:你認為中關村最好的地方是什么?
阿杜:在中關村最好的地方是可以鍛煉人,這里就像一個熔爐,可以打磨自己與人的溝通能力,從而見識更多人,認識更多人,積累更多的人脈資源。
還有一點是機會比較多,盡管這幾年中關村人流越來越少,但以中關村的資源和人脈,還是有很多機會,比如去外地開店,以中關村為據點。
Q:你覺得中關村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阿杜:主要是人流越來越少了,很多店都撤了,第一可能是電商網站有很大影響。第二也是中關村的體制不好,客戶到誰家買都行,導購沒有底薪,純靠提成,所以能騙就騙,買東西體驗不好,慢慢的客戶也就不愿意來了。現在的中關村靠流動客戶賺錢越來越難,很多都轉型做維修,或者只賣大客戶了。
Q:如果你離開中關村,最懷念什么?
阿杜:肯定是兄弟情義,剛來中關村也不是事事順利,一個月只拿幾百塊也干過,兄弟們一起拉過活,受過苦,現在慢慢成了店長、老板,一起開店做生意,幾年的這份情義是最難忘的。
Q:你了解的中關村人什么樣?
阿杜:真的是什么樣人都有,以前做買賣的,開飯店干不下去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年輕人,從來沒見過北京人干這個,現在95年、96年的小孩也來村里了。還有,其實中關村的流動性也很大,很多來干活因為賺的少,最后撐不下去了,大部分都回老家了,這些人在中關村里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