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個冬日的午后,德勝國際中心B座6層,記者見到了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主任袁方。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官員,袁方的性格,熱情、爽朗、直率,又帶著幾分感性。
作為全國首家省市級海外人才服務機構的領導者,他一直奉行一個理念:“首先與人才交朋友,對方才能信任你,你才能熟知對方的需求,才能提供適合 的服務。”很多創業者遇到困難,都愿意找袁方幫忙。袁方有多年創業經歷,他認同海歸的創業文化,愿意與創業者推心置腹,這讓他在與對方的交流中,能快速找 到雙方的契合點。
雖然已經五十有余,但他的精力依然充沛。一周七天,袁方要往返于兩個地方:一個是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另一個是北京雙高人才發展中心。后者是袁方 的第一塊“試驗田”,如今已自成體系,有著完善的運作機制。2009年,袁方入主北京海外學人中心,擔當起掌舵人的角色。尤其在近幾年,袁方更是將主要精 力都放在這邊。在他看來,海外引才工作有更大的挑戰性,而這種挑戰也變成了無形的壓力。
那么,如何應對這一壓力?袁方笑答“笨鳥就要先飛”。
如今,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以下簡稱“學人中心”)經過六年的發展,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家專業級別的海外引才機構,與中關村(8.86, -0.14, -1.56%)的“一區十六園”保持密切的聯系,并且將服務的觸角伸向了20多家留創園。
為海歸營造家的氛圍
2009年學人中心剛成立時,袁方已在中關村工作了十幾年,但對于海外人才工作,他還是一個新兵。一路走來不容易,邊摸索邊向前,袁方努力進入他們的角色,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北京市委將學人中心定位成海外學人之家,是連接海外人才與北京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和窗口,六年以來,袁方一直在為此而努力。
“國家有面向海外人才的方針政策,但政策的實施需要腳踏實地地執行,要克服很多困難,這就是人才服務的特點。”
袁方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人中心與海外人才是燈泡和燈座的關系,我們為其穿針引線,把這個燈泡安裝到合適的插座上,讓其發光發熱。”
北京市前市委書記劉琪同志曾經說過,北京海外學人中心應該做到,只要是海外留學生找不到住處或者有其他緊急的需求,馬上就能找到你,讓他們有回 家的感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聯合北京海外高層次人才協會,在海外引才上相互配合,將家的氛圍營造好。除了做工作對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外,中心還為海外人才提供融資、招聘等專業服務。
袁方希望,學人中心不僅要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還要更廣泛地面向所有的海外留學人員服務,這個窗口的作用還要加強。另外,將其打造成為海歸智庫平臺,以及為政府建言獻策的平臺,是袁方及其團隊努力踐行之所在。
一雙慧眼識英才
說到學人中心的工作,就不得不提“海聚工程”。這是北京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的人才戰略。該戰略計劃從2009年開始,用5至10年,聚集 10個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聚集50個左右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引進并有重點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來京創新創業, 建立1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實學和發展潛力的優秀留學人員來京創新創業。
通過“海聚工程”的實施,北京將被打造成為亞洲地區創新創業最為活躍、高層次人才向往并主動匯聚的“人才之都”。
自2009年“海聚工程”行進以來,掀起了一輪輪海外學人歸國創新創業的熱潮。
截至2014年7月,北京市已完成10批海外高層次人才評價認定,“海聚工程”高層次人才總人數已達612人,包括171名“千人計劃”入選者。從入選項目情況看,工作類人才438人,創業類人才174人。
“這些人回國后,帶來了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不僅提升了北京的科技創新力,讓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大大縮短,也在社會上形成了 一種創業創新的氛圍,讓國內的年輕人去向往和學習,讓他們知道,創業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創業要有先進的理念,創業要形成聚集的效應,這都是海聚人才所帶 給我們的重要成果。”
多年的人才工作,讓袁方練就了一雙慧眼,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海歸創業者,他能給出中肯的建議。
袁方認為,成功的海歸創業者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素質:首先,要有夢想和激情,還要懷有正確的價值觀。古人云“高山唯仰止,我心向往之”,沒有夢 想,談何創業?而有了夢想,還要有激情,培養自己的承受力,創業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在所不辭。其次,要精通創業技能,能夠整合創業資源,包括技術資源、人 力資源等。第三,還要有對行業和市場的感悟力。
“對于一些學者型創業者來說,創業不是單純地做學問,從學者到企業家的角色蛻變是必須要經歷的。如果一位創業者不會專業的技能,他就要學會識人用人。創業者要有專注的精神,身兼數職會降低成功的幾率。”
新形勢和新特點
學人中心的戰略地位與其地處首都有很大的關系。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止2014年11月,已經回國的留學生數量有35.35萬人,他們首選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作為他們創新和創業的根據地,北京排在第一位。
袁方認為,北京對海歸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首先,它在戰略產業領域有其領先性和先導性,體量也大,這是海歸創新創業的基礎。其次,北京對海外人才 的扶持政策漸成體系,服務健全,受到各個部門的重視。第三,北京掌握的科技、教育、科研、文化和人力資源在國內名列前茅。尤其是以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的 戰略布局,為北京提升了科技創新的廣闊空間。而中關村的戰略地位,使得海歸甘愿選擇這里成為其創新創業的沃土。
國家對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這與海歸的貢獻密不可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北京不僅要傳承傳統文 化,還要與國際文化相融合。袁方對記者舉了個例子,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開設,隨著街區業態升級和創業服務機構的引進,使得街區初步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 創業生態。這也是北京文化(13.70, -0.03, -0.22%)融合的典型代表。
“當然,北京的交通、住房和氣候等問題也是需要改善的,國家正花大力氣做這些事情,這不僅是針對海外人才回國來說,對于京津冀整個經濟和戰略布局都有莫大的好處。”
近幾年來,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這也為學人中心的工作帶來了不同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前幾代留學生,大多數懷有復興祖國的使命,在國外打拼多年,毅然回國報效祖國。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留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并且呈現出日益年輕化的特點。很多孩子選擇讀完高中就出國留學,獲得文憑后再回國找工作。
令袁方欣喜的是,選擇創業的80、90后海歸越來越多,這一群體與以往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開闊,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反應力也更強。他們有高昂的創業激情,但另一方面,也比較自我,往往喜歡孤軍作戰,很少與別人聯系。
“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要做的是,了解他們的特點,跟上他們的步伐,為其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我們的團隊在開展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高端人才在猶豫是 否要回國創業或就業,這時我們就會主動與相關部門聯絡,將人才推薦給對方,同時為其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幫助,讓他們專心致力于工作和創業。另外,如何將這 些人才組織起來,讓他們充分地交流和溝通,同時,通過培訓和指導,令其提升職業化技能,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接下來,學人中心將圍繞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繼續實施海聚工程,舉薦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希望這個數量能達到2000人,從而形成產業集聚 的效應,推動創業者、創新者之間的充分交流;第二,吸引戰略性科學家回歸報效祖國,這也是對學人中心的一個挑戰;第三,完善海外學人網的建設,讓其真正發 揮出窗口的作用,線下業務線上化,也是一項龐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