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項目位于貴州桐梓中關村,當地人的生活與一條河息息相關。貫通南北的河將村子劃分為二,阻隔了東西兩岸人們的正常聯系與交往,架在河上的幾根電線桿是人們 賴以通行的唯一路徑。由于地處山區,每年夏秋之交的豐水期雨量集中,導致河水上漲將這座橋淹沒,渡河便成了一件艱難而危險的事情。因此,在此建橋,不僅是 一件改善當地村民出行條件的迫切之事,還可以將橋作為紐帶,重建人們與村落,自然之間的關系。
▽ 夜景照片
▽ 建成照片
▽ 軸測圖
▽ 項目區位, 原狀照片
設計
橋墩與基礎
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作為主要施工人員的村民們掌握的技術十分簡陋,這也限制了設計的復雜程度。為了保證在下一個雨季前能夠完成施工,讓村民正常通行,建設 周期須盡可能的縮短,各種條件導致高技術含量的橋梁施工在此很難實現。因此,需要借助一種簡便且穩定的材料及施工方式,我們選用了在水利工程里常見的石籠 網箱工藝,經過特殊處理的高強度鍍鋅鋼絲經過PVC防腐包覆加工后編織成網箱,裝填石料后經過綁扎即成石籠網箱,其特有的柔性結構使之既牢固穩定耐沖刷, 而且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沉降和形變,施工簡便,造價低廉,無需機械,非常適合在山區等技術設備受限的場地施工。為保證足夠的橋墩重力并減小迎水面所受的沖 擊,橋墩采用船體形式,面寬1m,順水縱深4m。放置網箱前預先平整河床,澆筑混凝土基礎。
▽ 石籠照片
一段時間后河水中的泥沙及懸浮物會沉積于網箱石縫之中,慢慢成長出植物,使之與自然融為一體。
▽ 石籠做法,石籠堆筑成橋墩
橋面
三跨的人行橋的橋面為鋼結構,總共三段,每段分開焊接制作,通過螺栓連接。電焊工是在中國任何城鄉都可以找到的成熟技術工種。易于購買的規格鋼材和成熟的 制作技術使橋面可以在現場短時間加工完成。作為人行橋,我們希望過橋的同時能夠有豐富的體驗,選取一種可以看到河水的的通透材料作為橋面材料,在經過多番 選擇比較后,最后選定使用鋼跳板作為橋面,用于腳手架的鋼跳板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成品材料。跳板經過整體鍍鋅后極為耐腐耐壓,作為橋梁使用和磨損程度最高 的橋面來說最合適不過,而且鋼跳板面層為高強度的鍍鋅鋼網,滿足橋面的通透需求,行人可以透過橋面看到河水。為了方便女士,在橋面上還鋪設了一條60公分 寬的鋼板帶,女士過橋也不必擔心高跟鞋被卡住的問題。
▽ 橋體結構
燈桿扶手
橋身和橋面充滿工業感的冷峻鋼材難免少了一絲親切,為了與環境形成良好呼應,燈桿和扶手秉承就地取材的原則,選用道地的鄉間材料——竹子,內部通體打穿并 埋入照明線路。高高聳立的燈桿與河中綿延的蘆葦蕩遙相呼應,讓橋與自然融為一體。夜幕降臨后亮起的竹燈桿,仿佛在寂靜山野中點亮的盞盞蠟燭,為山村平添一 筆詩意。
▽ 竹燈桿加工過程, 燈桿安裝
▽ 立面圖
營造
建設的過程是設計師與村民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過程。自古以來筑橋修路在鄉村都是一件累積功德造福子孫的大事,古時村民們甚至要在建好的橋邊立上一塊功德碑 以表感激。村里的男人們負擔起填運石料,搬放鋼架的重活。上梁要請最有威望的老人特意選定好時辰,幾乎全村百姓都來到了現場觀看,一番儀式后,全村青壯年 一同上陣抬梁,梁板安放到位后鞭炮聲響徹山谷。這座完全由村民親手共建的橋,將全村的人聯結起來,亦讓人們重拾起對家鄉和土地的深厚情感。
▽ 村民一起抬鋼梁,鋼梁安裝,上梁時現場照片
結語
完工后的步行橋成為了小山村的地標。樸素而和諧。筑橋,本是普普通通的營造,卻在鄉間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孩子們興奮好奇的打量腳下的鋼板,在橋上奔跑踩 出響聲,年輕的情侶倚著欄桿互訴衷腸,古稀老人也在蹣跚經過時感嘆一番如今的便捷安穩。清晨和傍晚,村民們自發來到這里賞景閑聊。它不僅解決了交通問題, 也成了新的公共空間和交流場所。無論橫跨的河流是細小或寬闊,橋的重生為整個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相信,筑橋的意義不止于完成橋的本身,更多的,是連 接兩岸人與人的關系,并讓這紐帶在時間的長河里歷久長存。
▽ 橋上奔跑的兒童
▽ 橋頭空間
▽ 在橋墩上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