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生活 > 正文

寧肯 為中關村作傳,留下中國改革的縮影

日期:2017-07-29  來源:新京報(北京)
[字體: ]

作家寧肯是一位詩歌、散文和小說的寫作者,他體制內的身份是著名文學雜志《十月》的常務副主編,曾獲老舍文學獎。這位在純文學領域浸淫數十年的作家,卻在最近兩年跳出文學圈,穿梭于北京中關村的大街小巷,拜訪眾多知名的科學家和企業家。

兩年后,他推出一部長篇非虛構作品《中關村筆記》,記錄了中關村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十余位風云人物的故事,包括數學家馮康、核物理學家陳春先、京海公司創始人王洪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激光照排發明者王選、新浪創始人王志東、滴滴創始人程維等人,這些人的科學探索史和創業史,構成了一幅中關村的鮮活歷史圖卷。

在寧肯看來,被稱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中關村人沖決體制和歷史網羅,在高科技領域奮勇圖強,讓中關村在短短幾十年間躋身“世界三大科技創新中心”之列,是一部中國人的現代創業史。

從文學到科技創新

文學的困境不在其本身,而在文學之外

新京報:作為傳統文學雜志《十月》的副主編,你的寫作一直在純文學領域,這次為何會寫一部非虛構的《中關村筆記》?

寧肯:之所以關注中關村,與我的創作規劃有關。我出生于北京,對老北京的生活很熟悉,但我的創作很少以北京為背景。到一定年齡后,我覺得應該回歸本土,以北京為題材做一些書寫,于是寫了散文集《北京城與年》,把我對老北京的記憶都寫了進去,但我仍想以北京為背景寫一部小說。我在為小說做準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北京的認識和記憶大多停留在胡同生活,而對現代北京了解甚少,比如從中關村的角度來理解北京,就會很不一樣。

之前我對中關村的了解很有限,去那里買過東西、修過電腦,對它既熟悉又陌生。當我不思考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熟悉,一旦思考又覺得很陌生。但是,中關村又非常重要,它是北京乃至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果書寫現代北京不涉及中關村,那么這種寫作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希望補足這一塊,將新舊北京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這本《中關村筆記》。

新京報:要為中關村“立傳”,會涉及科學技術、企業管理、經濟政策諸多領域,與一般的文學創作很不一樣,這對你而言是否是一個巨大挑戰?

寧肯:中關村包羅萬象,要寫好它,必須與大量科學家、企業家、高新技術產業工作者打交道,這些對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超出了我過去的閱讀視野。我過去讀的都是現代主義小說,現在要去了解這些高科技領域,去研究計算機系統改造、激光照排、互聯網、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我的性格比較喜歡挑戰,如果一個人總是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總會有局限,總會有膩歪的感覺。我希望通過另一種極致,完全跳出文學圈,放下原來的自己,變成一個“新人”。這種挑戰讓我既緊張又興奮。

新京報:跳出文學圈,進入一個全新領域,回頭再來看文學,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寧肯:寫作《中關村筆記》,我花了兩年時間,相當于又上了一次大學。許多東西需要去學習研究、掌握方法,我從中獲益良多。過去我關注的是卡夫卡、卡爾維諾,非常主觀地去理解人心,我以為文學非常龐大,恨不得整個世界就是文學化的世界,但當我跳出文學進入另一個領域,感覺到其實文學也沒有那么大,我看到了文學清晰的邊界。

中關村的思維方式、構成方式和小說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要了解中關村,首先要了解中關村的來歷,它脫胎于美國硅谷,所以我去讀《這里改變世界——硅谷成功創新之謎》。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到高科技領域的豐富和生機,和過去文學閱讀的體驗很不一樣。

文學終歸要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現實生活就包括現代科技。世界變得如此復雜,已經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的困境不在其本身,而在文學之外。

科學探索與企業創新

突顯了人的價值、堅守與夢想

新京報:為什么會用紀傳的形式來書寫中關村歷史?

寧肯:這可能還是受小說創作經歷的影響,認為小說是解讀和反映社會最好的方式。小說的形式可以創新,但其核心是人,通過人去理解世界,理解生活。在接觸了中關村的材料之后,我在宏大敘事里發現了人的亮點,一些小細節特別打動我,那些細節都富有時代性,所以看完之后,決定以人為線索來寫作。要想讓中關村“活”起來,紀傳的方式可能是最合適的。

選擇所要紀傳的人物,也就是在選擇時代的歷史節點。比如陳春先,他是中關村第一個開風氣之先的人,把陳春先寫活了,中國改革開放起步時的社會狀況也就一目了然。通過他的經歷,能清晰看到當時的改革者突破重圍的艱難和切膚之痛。雖然我寫的是高科技領域的故事,但這些故事都體現了人的價值、堅守和夢想。

新京報:《中關村筆記》一共寫了十多個人物,但有兩個人物貫穿始終,即馮康和柳傳志,為何把這兩個人物作為重點來寫?

寧肯:因為這兩個人物非常典型,一個代表了中關村的科學基石,一個代表了中關村的企業宏宇,都是中關村的風云人物。柳傳志在中關村創業幾十年,如果說中關村是中國改革的縮影,那么柳傳志就是中關村的縮影,他自己就是一部中關村的歷史。他的時間性也非常合適,有的企業家在某個歷史節點出現以后,沒多久就消失了,但是柳傳志自始至終存在,現在依然存在,是中關村企業家創新精神的代表。

在對中關村的采訪中,我發現過去人們會忽略科學本身的探索,中關村之所以能發展,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學基礎之上的,這里會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我要選擇一個代表出來。馮康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他培養出來多位院士,與華羅庚、陳景潤并稱為中國數學界的“三駕馬車”,但是國內很少有人知道他。這種陌生感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空間。這兩個人物確定之后,整本書的架構就出來了。剩下的王選、王洪德、王永民、王緝志等人,星羅棋布地構成了中關村小的節點,雖然小,但也非常重要,他們構成了中關村發展的基本面。

中關村人的群體特質

沖決一切網羅的奮勇精神

新京報:這本書采訪了大量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們都是從中關村走出的精英人物,這些人身上是否表現出一種群體的共同特質?

寧肯:是的。時代給予了他們舞臺,讓個人得以解放和施展才能。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陳春先、王洪德等人告別舊體制,出來辦企業,還是現在滴滴創始人程維等人的創業,都需要突破體制和現實的障礙。歷史提供的挑戰和機遇是同等的,這些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奮勇精神,沖決一切網羅的勇氣是一致的,空間在被他們不斷撐大。

他們身上有創新精神,也有百折不撓的品質,正是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成就了個人,也創造了中關村奇跡。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創業還處在“冷兵器時代”,那么現在的中關村創業者則已經進入激光制導、巡航導彈的時代;ヂ摼W的興起和全球化的加速,讓中國融入世界,比如,滴滴公司與優步的角力就是一場全球性的資本搏殺,微軟、谷歌都參與了進來,如同一場現代戰爭。

新京報:如今的中關村已躋身“世界三大科技創新中心”之列,你認為中關村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寧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智力的高度密集,這里集中了幾十所大學、中科院院所、國家實驗室,這樣的高科技人才密集度,放眼世界也是罕見的。二是中國經歷了“文革”,經歷了國民經濟的匱乏,歷史提供了特別大的動源,人一旦從壓抑中解放出來,其勢能非常強,所有人都想追求個人的成功和幸福,這種欲望之強烈很難有別的地方可以媲美。三是國家后來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把中關村建設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給予制度和財政的傾斜,為中關村的發展壯大注入了巨大動力。

【延伸閱讀】

《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

作者:凌志軍

版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年11月

從評述中關村1980年到2006年的歷史入手,借官員、企業家、創業者之眼,描繪了中國社會發展波瀾壯闊的畫卷。

 

 

《這里改變世界——硅谷成功創新之謎》

作者:黛博拉·佩里·皮肖內 譯者:羅成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3年11月

硅谷的創新文化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有何啟示?面對當下的種種挑戰,傳統行業如何主動求變?通過采訪硅谷的投資人、創業者、教育家、科學家和設計師,黛博拉試圖揭開這片土地的面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