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6年,學校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孩子應當如何度過?學校和家庭之間又該怎樣配合,和孩子一起填充這6年的人生底色?
作為小學校長和教師,來自中關村二小的李蘭瑛在SELF講壇上這樣說,“在我心中,教育就是育人,使孩子成為獨立的、有想法、有見解的人。在人字的一撇上,一定承載的是高尚的品格,在一捺上,一定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二者相互作用,孩子們才能自由呼吸,自由成長。”
李蘭瑛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教學副校長 數學特級教師北京市數學骨干教師、全國基礎教育研究先進個人。先后參與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數學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和其他老師一起探索出了一條體現中關村二小特色的教學之路--人文思想+教學藝術策略+學科創新。
孩子為什么要去上學?學校到底有哪些價值?孩子在學校能獲得哪些家庭以及社會不能給他的東西?
這是來自一位校長的發問,看似很簡單,內涵卻非常豐富。
紅色、綠色、藍色是最基本的三原色,用這三原色可以調出豐富的色彩,李蘭瑛認為,小學教育也有屬于它最基礎的三個色調,即健康的身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習慣。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特的“人”。這“人”的厚重一撇上應該載著高尚的品格, 凝重的一捺上應該載著豐富的智慧,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共同的力量促使兒童的生命自由地呼吸、舒展地生長。
父母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給孩子,同樣也會把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甚至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一些 故事。于是來自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并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自由。然而多數父母也很少仔細去想,孩子二十年后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李蘭瑛接觸到這樣一個案例:這位媽媽特別希望孩子能上好初中,緊盯著孩子評三好、推優,但孩子體育成績不好,沒有評上,知道這個結果后媽媽非常著 急,焦躁不安,給學校打了一遍又一遍電話,見到孩子就是埋怨:“你怎么不好好努力。就一個體育,你怎么還讓它影響你評三好!”。于是孩子幾天之內不愛說話 悶悶不樂,心理又受到影響。
作為一個媽媽,如果孩子的體質不好,第一個應該是想想怎么讓他多鍛煉身體,而不是無謂地埋怨。家長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態,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小學六年應當是美好的、寶貴的,學校和家長應當順應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軌跡和他自己未來的道路。怎么做?健康的身心是從有情趣的玩做起。有情趣地玩才會讓孩子有真切的感受,不輕易否定孩子的“異常現象”,也許那就是愛好的火花擦亮的地方。
焦瀚林是中關村二小一名很普通的小學生,但是他酷愛捉蟲子,撿石頭,是個小自然迷,走到哪兒都把寶貝淘回家。可是在他媽媽眼里,他撿的都是一些破玩 意兒。所以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把他撿的那些貝殼就給清理掉了。有一天孩子在學校大柳樹下觀察跟樹干顏色接近的一個蛹,恰巧學校科學老師正好路過,就走過去 看了看,他發現孩子非常專注,就鼓勵孩子去動物博物館參觀。
他的事情在學校傳開了,傳達室的老爺爺、英語老師都參與到他自然探究的活動中來。他的媽媽知道學校的這些做法之后很慚愧,她轉變態度,經常周末帶孩子去自然,他還帶動了身邊的伙伴,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很多家長把時間用在孩子的陪讀上,但家長無法陪孩子一輩子,真正的自主學習不是家長的陪伴,而是要孩子的自悟。
這是李蘭瑛接觸到的另一個案例。這個孩子的家住在高層,一個星期天他往樓下一看發現停車場的車有的擺成了T字形的,有的斜著擺,各式各樣。這引發了 他的思考,想要設計一個方案,解決小區的停車難問題,讓小區有序停車。于是他得到父母支持,并在網上了解各種車輛的尺寸,通過計算停車面積、位置、角度、 安全距離、車輛轉彎角度等等,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從真實的問題下手,設計出了自己的停車方案。
李蘭瑛感嘆道: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生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習的過程就是能力提升的最好過程,創新的意識萌芽也是在這過程中體現的。
我們經常聽這樣一個觀點:良好的習慣從關注細節做起。這個觀點不新鮮,但很多家長并沒有做到。
中關村二小還組織了一次手機使用情況調查,收到的有效問卷是2035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父母不支持學生帶手機上學的達到了74.66%,但回家后有52.82%的父母多數時間是在看手機。如何關注細節?如何養成習慣?以身作則太重要了。
小學六年人生底色,是孩子一生最基礎的色調。健康的身心使孩子首先成為人,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孩子會學習,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學會做事。先成人再成才,是小學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