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塊錢,要上一杯咖啡,和幾個朋友暢談自己的創業夢,一談就是大半天……在北京中關村的車庫咖啡屋,這些人被稱為“草根創業者”。隨著南京創新創業、求智求才的氛圍日漸濃厚,這間咖啡屋也進入了南京人的視野。4月28日,記者隨江寧區科創宣講團來到這里,切身感受到草根創業者們身上的那股子激情。
臨行前,記者網上查詢得知,車庫咖啡去年4月營業,是一家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的咖啡屋,位于北京海淀區圖書城步行街。當天下午,走進這條南北向的小街才發現,開在這里的大多為折扣書店和服飾禮品店,行人不多,根本比不上南京夫子廟步行街那般熱鬧。找了好一會兒,并沒有找到“車庫咖啡”的招牌。經人指點,記者抬頭這才看到,在一家平價賓館的招牌上方,有塊寫有“車庫咖啡”綠底白字的招牌,咖啡屋就在二樓——如果不抬頭,怎么也不會看到。
和其他的咖啡店、酒吧、茶社一樣,這間咖啡屋里燈光柔弱,有所不同的是,柔弱的燈光下,四五十位年輕人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張張桌子前,每人面前都擺著一臺手提電腦(如圖,侯錦陽攝)。他們有的圍坐在一起,低聲而熱烈地討論些什么;有的對著電腦專心致志地編寫程序。
一張圓桌旁的一位小伙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小伙子說,他是河南人,姓王,畢業于湖南科技大學,此前曾在深圳與人合伙從事教學硬件開發。“因為我想開發教學軟件,可合伙人不同意,所以我打算單獨創業。”他說,兩天前,他就來到了北京,并且每天都到車庫咖啡屋來,就是想在這里尋找投資人。
和3個朋友在談創業夢想的劉偉,看上去剛剛大學畢業。然而,記者與他閑聊時卻得知,他已在中關村一家電子集團工作了10多年,年齡也“奔四”了。他說:“我總想用自己的軟件技術,開辦屬于自己的企業。但和在座的很多朋友一樣,口袋里沒錢,如果有一筆錢把我的技術轉化成產品,肯定有‘錢途’。”
記者還發現,這間咖啡屋實際上已成了一些“消費者”日常辦公的場所。小趙是中關村一家網站的經營者,雖然有自己的辦公室,可他基本上每天下午都會來這里“坐一坐”。不過,他來這里目的是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把企業搬過去。他說,最近,常有一些外地的政府部門來這里物色項目,如果遇到創業服務環境好的地方,他會考慮過去“二次創業”。
這間咖啡屋大門內左側墻上,貼滿了各種各樣的紙條,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尋找技術大俠”、“歡迎UI(即用戶界面)設計師加入我們的創新和實現之旅”等字樣。“因為經常有人來這里找項目、招人,我們干脆就讓他們寫上紙條,貼在墻上,這堵墻現在也叫‘招聘墻’。”車庫咖啡屋創始人魏崢說,此外,他們還經常組織一些與投資創業有關的主題活動,也會在墻上提前公布出來。
咖啡屋與微軟、神州數碼和PE大廈的距離不超過1公里,李開復率領的創新工場更是近在咫尺,這里也因此成了草根創業者的聚集地。可這間咖啡屋的名字卻讓很多人費解。對此,魏崢解釋,谷歌最初就是由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房東的車庫里創辦,蘋果的誕生也與車庫有關系,而硅谷的發源地同樣在車庫。“我們取名‘車庫咖啡’,取的就是艱苦創業之意,來這里的也都是有創業夢想的人。”他表示,“不過,如果開在北京其他地方,車庫咖啡估計很難有今天這樣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