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關村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大樓里,曹軍和他的團隊非常引人矚目。這家名為保益科技的公司極為特殊,僅有的37名員工中有24名是盲人,包括創始人曹軍在內。這家跟微軟毫無關聯的公司——既無微軟的直接投資,也跟微軟的主營業務關系不大,卻在寸土寸金的微軟辦公大樓里擁有十幾個位置。
曹軍的手指劃過手機屏幕,手機迅速發出一連串語音。“盲人能識別非常快的語速,正常人的語速在盲人看來太慢了。”這款名為“保益悅聽”的盲人智能手機軟件就是保益科技的拳頭產品,在塞班平臺上銷售超過3萬份,安卓平臺銷售亦達5000份,甚至有20多位盲人通過手機QQ找到終身伴侶。
曹軍本來的職業是按摩師,但熟知盲人對科技產品的需求,于是賣了房子,找到曾在搜狐無線研發中心就職的冀冬擔任CEO。
這個項目很幸運地受到IT巨頭微軟公司的關注,并作為微軟云加速器的一員進駐了微軟大廈。
微軟云加速器是為企業提供創業支持資源的平臺。微軟云加速器總經理林為千說,經過挑選的創業團隊,在未來的半年內可以在微軟得到免費的辦公環境和行業導師的指點。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IDG資本亞洲區總裁熊曉鴿等出任行業導師。
微軟不會直接給這些創業團隊現金,也不會持有這些團隊的股份。林為千表示,微軟云加速器是個花錢部門而非盈利部門,他們只需要花錢幫助創業者而不必考慮賺錢與否。
微軟云加速器是科技孵化器的一種。公共部門牽頭創辦的以公共服務為導向、以房租為主要收入的機構稱為孵化器,私有部門創辦的以投資獲益為主要模式的機構稱為加速器。數據顯示,自從1959年全球第一家孵化器在美國誕生之后,目前全球孵化器(含加速器)總數已超過5000家,其中75%仍以公共服務為主。
看上中國創新資源的,不僅僅是微軟。在距離中關村西區不遠的中關村雍和園,另一家跨國巨頭諾基亞在2012年9月也建立了一個孵化器——諾基亞創新體驗中心(NEIC)。
NEIC甚至更直接地定下了“3000/300/30”的目標:征集3000個創意,扶持300個創意公司,然后在這其中,利用自己的各種外部資源去完成30家公司的上市。
這樣的故事在中關村還有許多。在中關村的3W咖啡和貝塔咖啡,很少見到安安靜靜喝咖啡的人,到處是在談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投資者,以及不停敲擊鍵盤的創業者,這些咖啡館其實是開放的辦公平臺和投融資平臺,也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孵化器形態。
著名青年創業導師、前谷歌中國區總裁李開復離職后,創辦了孵化器創新工場,吸引了大批創業者入駐。
近日,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中關村發布了首份《孵化器調研報告》。報告指出,全球孵化器發展正處于最活躍時期,中關村孵化器呈現出創辦主體多元化的趨勢,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平臺型企業正在替代政府等公共部門,成為孵化器最重要的產業資源。
在中國,各類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孵化器重鎮,這些創業服務機構為開發區企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2009年以來中關村有影響力的18家創業孵化器中,社會資本創辦的比例達到四分之三。
與之前公共部門孵化器不同的是,如今“專業技術平臺+早期投資”的孵化模式已經形成。在中關村55家主要孵化器中有36家孵化器設立了總額42億元的投資基金。全國八成的天使投資人活躍在中關村,李開復等人通過自己的孵化器,對早期優秀創業項目進行篩選和投資,大大增加了創業成功率。
目前,中關村擁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100多家,孵化面積超過324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超過1.2萬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7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