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賈其煜是北京中關村一名“IT潮男”。2008年,他帶著自己“第一桶金”回到家鄉甘肅張掖市臨澤縣,開始在沙漠戈壁種樹造林、培植肉蓯蓉。
這塊林地所在地是平川鎮,村民推薦說三十出頭的賈其煜是當地“最富的人”。
說賈其煜富,是看到了林地補償政策,還有每年從沙地采出的肉蓯蓉。其實,賈其煜的“夢”,遠不僅這些。為此,他列出了10個“十年計劃”,包括“沙漠變綠計劃”、“旅游綜合開發”、“推廣生態治沙”、“建立綠色基金”等。
“開發沙產業,不但改善生態,也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造福一方百姓。”賈其煜2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人富不是富,全村人富才是富。
賈其煜按政策取得這里主體是沙漠戈壁的2240畝林場使用權,注冊為“蔥蓉林場”。在林場內,賈其煜先種植梭梭等沙生植物,這種植物不僅耐旱,而且固沙效果好。此外,依托梭梭發達的根系,培植肉蓯蓉。
谷雨時節,梭梭發出了嫩芽,透出一股淺淺的綠色。這片林場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臨澤縣北部村莊之間,“沒有這片林地,村莊岌岌可危”。正是因為這里溝溝壑壑的小沙丘上,已經種起了很多梭梭、白刺樹、沙栢棗等,才遏制了沙漠的南移。
賈其煜告訴記者,他正在梭梭地利用人工滴灌試驗栽培肉蓯蓉,“等試驗成功后,蔥蓉林場給當地農民種子、指導技術,讓農民去種”。
根據賈其煜的計劃,沙生產業將按如下幾種模式:“林—禽模式”,林下養殖生態雞;“林—畜模式”,利用林下空地修建養殖場,放養生態羊;“林—蜂模式”利用沙棗花蜜資源,發展養蜂產業;“林—藥模式”利用梭梭林資源,進行肉蓯蓉栽培生產。
賈其煜在外飄蕩多年,再次回到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充滿了激情和熱愛。他說,2007年進行過腦部手術,很長時間不能開口說話。手術恢復后,失去了味覺。“大病初愈,覺得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所以我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完成自己的夢想。”
林場經常需要200多人到此務工,這也是當地村民的好去處。今年50歲的村民呂文君在林場開鏟車一年有余,他說,以前村里去沙漠,連摩托車都開不進去,現在道路修了5公里,每年都在往前推進。推一步,種一片樹,現在,轎車都能開進去了。
呂文君告訴記者,賈其煜回家鄉治沙造林開種肉蓯蓉后,給當地百姓生活也帶來了變化。“首先是沙漠變綠了,沙丘固定了;再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增加收入。”這位村民表示,開發沙漠資源帶動了新產業,影響百姓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當沙漠變綠的時候,這就是我奮斗在沙漠中的意義。”賈其煜說,在北京時,每天忙得沒有時間吃飯,甚至沒時間上廁所,時間長了讓人變得麻木。回到鄉間,沙漠地里也很忙,但是不覺得累,每一天都很有激情,因為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