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被喻為中國創新創業夢之都的中關村,平均每分鐘就收入464萬元、每16分鐘申請一項專利、每一個半小時誕生一家企業、每天誕生一個億元企業……
這里有創新的土壤和優越的環境,這里有豐富的科教智力和優秀的人才資源,這里是創業的天堂……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生態已令世界矚目。
創業大賽成就“創業夢”
1月3日,首屆“東升杯”全國二次創業大賽歷時3個月的激烈角逐,應用性能管理項目榮獲特等獎,得到了由主辦方提供的一年免費辦公場地、導師一對一輔導等支持,以及百萬元的豐厚獎勵。
所謂“二次創業”,就是企業在取得高速增長之后,為謀求進一步發展而進行的內部變革過程。其實質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所進行的戰略轉型。
本次大賽由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管理委員會和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孵化器·加速器共同舉辦。主辦方介紹,不論是正處于發展瓶頸的企業家,還是有過失敗經歷重新起航的創業者,都能夠通過大賽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投資者可以通過參考選手過往的創業和企業管理經歷,在評估項目的技術含量、商業價值之外,更充分地了解創業環節中人的因素,提升企業與資本合作的成功性。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車庫咖啡走進了一批神秘的客人。他們剛剛乘飛機從硅谷來到北京,帶著將廢塑料變成燃油的新能源項目、為藥物診斷研制“超級偵察兵”的生物醫療項目等硅谷頂尖技術,來跟中關村的創業者切磋。這些神秘之客來頭可不小,他們是2013首屆中關村-硅谷創新創業大賽硅谷賽區前12強創業團隊的創始人。一場中關村、硅谷兩地創業者“豪華”陣容之間展開的特殊交流會拉開了帷幕。
而一個半月前,安翰光電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創始人肖國華帶來的“遙控膠囊內窺鏡機器人”在上海、蘇州、寧波、深圳、南京、武漢等11個城市數萬名創業者中脫穎而出,取得2013年度黑馬大賽全國總冠軍。
“黑馬大賽”、“中關村-硅谷創新創業大賽”、“東升杯”……各類創業大賽已經成為中關村一道亮麗的風景,也被創業者視為展示自己“創業夢”的最佳舞臺。
開到硅谷的創業咖啡館
“不怕中國GDP,就怕中國人喝咖啡。”最近,在海外創業界流傳起這么一句話。其實,怕的并不是咖啡,而是那些在創業咖啡館里碰撞出無數火花、創造出杰出想法的創業者。一個半月前,中關村最知名的創業咖啡館車庫咖啡宣布其首家分店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附近開始試營業。
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介紹,與目前車庫咖啡主要為創業者提供開放的辦公場地模式不同,在美國版車庫咖啡,創業者還能24小時通過海底獨享光纜與國內視頻互動,以19美元的極度優惠價格享受全天封閉式食、宿、辦公環境。
在美國開設分店的念頭,從蘇菂去年8月一次赴美考察途中就萌發了。“在美國,我見到了十幾個留學回國期間去過北京車庫咖啡的創業者,但更多的海外留學生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想回國創業,卻對國內創業環境絲毫不了解。”
辦一個美國版車庫咖啡,讓更多的海外創業者在初期創業階段就能跟中國國內無縫連接,這成為車庫咖啡美國分店最重要的定位。事實證明,車庫咖啡這一定位吸引來了不只是華人圈子的留學生、創業者。在美國車庫咖啡試營業當天,就有一隊來自哥本哈根的國外創業團隊入駐,能24小時與中國創業者視頻互動成了吸引他們的一大原因。
在中關村西區,商業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從近50%縮小至不到20%、批發零售業企業總數減少31.1%……自2009年以來,原來電子賣場云集的中關村西區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創客空間、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創新要素在此聚集,曾經的電子一條街已經悄然變身創新一條街。
流淌在中關村的創業精神
為什么硅谷可以持續不斷地生長出優秀的創業公司?Sarah Lacy創辦PandoDaily時一篇文章里用猶他州的一種叫Pando的樹做了比喻。這些樹占地43公頃,合起來重量達6000噸,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其地底下的相互連接的根系。無論地上發生什么,這些根系都能持續不斷地生長出新樹。
Sarah Lacy認為這種現象代表了硅谷的狀態。并不是某些優秀的創業公司造就了硅谷,而是硅谷背后的生態系統。只要這個根系式的生態系統正常運作,無論地面上發生什么,硅谷都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新的優秀公司。
2013年12月19日18時30分,距離創業講壇開講還有半個小時,車庫咖啡內已是一座難求。“這是我見過最有氛圍的創業講壇!”一個被擠在墻角、只能踮著腳聽講的小伙子說。
這是一場特殊的講壇,它在中關村創業的最前沿,由中關村老一輩的企業家來為新一代的創業者分享中關村的創業故事。從草根創業者到大型上市公司,一場創新創業精神和經驗的“接力賽”在他們手中傳遞、壯大。
此外,在中關村,還有這樣一個“超級智囊團”。它不收任何會費,所有參與的名家高手不計任何報酬,只要一家企業有發展潛力,就有獲得“智囊團”中柳傳志、李彥宏、尹衛東等著名企業家親自上門互訪的機會。很多有潛力的中關村創業企業正是在這種力量下不斷壯大。
創業精神的傳遞為中關村營造了引人入勝的非凡魔力。離開大公司投身創業成為一種潮流,連續創業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形成了與硅谷類似的“創業-成功-再創業”的良性循環,以及“創業-失敗-再創業”的獨特文化。
創新創業夢之都
北京商報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今后中關村將繼續整合創業服務資源,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建設政府引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創業服務體系,促進大學科技園、創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業服務和創業投資機構聚集發展,大力培育創業服務新業態。建立全過程的創業服務支持體系,完善社會化評價機制,加大對創業服務和創業投資機構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分園在建成區、產業基地和專業園建設特色創業孵化載體,鼓勵平臺型企業、創業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等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孵化器。此外,還要引導各類孵化機構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完善創業項目孵化機制和優秀初創企業發掘培養機制,支持設立種子基金或天使投資基金,提升政策咨詢、企業管理、技術交易、投融資等專業服務能力。
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今后中關村將培育和推廣車庫咖啡、創客空間、云基地等新型孵化模式,支持孵化機構品牌和服務輸出。大力聚集創業要素,培育創業投資群體,壯大天使投資人和創業導師隊伍,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創業環境。支持創業服務機構與海外知名孵化機構開展合作,搭建國際化創業服務平臺。加強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創業大賽,打造中關村創業講壇等知名創業服務品牌,集聚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積極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加大對創業企業、創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推廣。
坐擁全國最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智囊資源,打造了從草根創業者到大中型企業全覆蓋的創業生態系統,又插上了全國1/3以上創業風投資金這雙翅膀,中關村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新創業夢之都。
數說中關村
根據統計,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關村示范區全年僅新增企業就達6000多家,平均每1.5小時誕生一家企業。
數據顯示,目前,中關村年收入千億級企業有3家,百億級企業有50多家,而年收入億元以上企業達2300家以上,較2012年新增400多家。平均每1天就有一家億元級企業誕生。
根據2013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中關村示范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創新活躍。總收入2.44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平均每1分鐘就收入464萬元。
根據2013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共申請專利30224件,同比增長28%,平均每16分鐘申請一項專利。
新聞內存
創新創業生態讓世界矚目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試圖復制硅谷,希望能像它那樣出色地培育無數創業公司,發展上千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了硅谷真正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北京。”去年7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篇文章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家有著百年歷史的權威科技媒體刊文指出,北京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北京的創業者未來或許將可以挑戰硅谷在創新方面的壟斷地位。
無獨有偶。去年4月,著名創新大師史蒂夫·布蘭科對北京進行了專門訪問。回到美國后他表示:“在全世界范圍內,我都看見過創業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讓我震驚。”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有110年歷史,是美國第一本專業科技評論刊物。它早已不是一份僅限校友交流的內部刊物,而成為關注全球新興科技、商業的前瞻性資訊和權威媒體。
布蘭科先后8次創業,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當代創新大師,《圣何塞水星報》則將他評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布蘭科所著的《硅谷秘史》被公認為是研究硅谷歷史的最佳著作。
一位世界聞名的創新大師、一家由全球頂尖理工科大學創立的權威媒體,為何不約而同地大發盛贊之詞?顯而易見,雙方的感嘆都落在同一個關注點—北京的創新創業生態已令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