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歷經三大創新階段 中關村成為“中國智造”的搖籃

日期:2014-01-21  來源:中國經營網
[字體: ]

中關村,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細數中關村從硬件獨立、技術產業化、渠道再造的三大創新階段,可以發現,中關村已悄然轉型升級,成為“中國智造”的搖籃。
 

  中關村第一代創新:硬件獨立

  中關村最早是硬件銷售型產業集群,在這里,能夠找到各種硬件、配件、軟件、服務,好比一個超級集貿市場,產品豐富度非常高,許多美國發布的新品,甚至三天內就能在村里看見,這也是中關村速度。

  但即便是這樣豐富的品類供應,所有的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關村的商家們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幾乎為零,這就造成了中關村和中國ICT產業必定受制于人的窘境。

  一大批有志于以實業報國的企業萌芽產生。如今天大名鼎鼎的聯想集團,源于1984年20萬元人民幣創辦的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在那個裝雜牌機就能掙大錢的年代,柳傳志提出了要做自主品牌,這實際上是中關村第一代企業的縮影——聯想、方正、紫光、愛國者等一大批企業,從簡單的技術流通,通過貿工技的發展,實現了硬件自主品牌。中關村以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進口替代的巨大成績,讓中國人可以用上了自己的IT產品。

  中關村第二代創新:技術產業化

  如果說中關村第一代創新的成功,是建立在IT硬件設備的進口替代戰略上,那么,中關村的第二代創新,則具有濃厚的科技孵化色彩。

  在Wintel聯盟下,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飽受國外核心技術制約的苦楚。國內的硬件經銷商如果沒有能夠滿足國外核心技術掌控企業的需求,甚至有直接取消供貨的可能,因此,盡管已經有不少民族品牌實現了獨立,但缺乏核心技術,依然是一個時代的痛。

  筑巢引鳳,實現人才引進,令中關村萌發了第二春。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諸如百度的李彥宏、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企業家,均有海外研學的背景。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快了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的步伐。

  人才的引進,令技術產業化的難度大為降低。這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百度,如2000年,被認為是世界搜索引擎技術前三強的李彥宏回國創業,僅用了2年的時間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場。今天,“有問題,百度一下”已成為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廣告語。

  如果說中關村第一代企業是依靠硬件崛起的話,那么,百度可以說是中關村第二代企業的代表——通過扎實過硬的技術贏得市場的尊重,它的可貴之處在于,讓人們看到知識就是生產力的現實,只要條件合適,智慧就可以變成鈔票,實現無中生有,白手起家。

  中關村第三代創新:渠道再造

  從硬件品牌的國產化,到新興技術的產業化,中關村已經實現了規;涂焖侔l展。然而,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撲面而來的今天,傳統的硬件、軟件銷售模式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硬件的直銷,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滲透,令眾多中關村村主們發現,暴利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一些家電連鎖企業、電商企業的成功,給了老中關村人不少啟示。原來,在既無品牌、又無技術的條件下,僅僅通過重整商業價值鏈、提供服務增值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利潤。一些中關村企業家們以獵豹般的速度,進行了生死轉型,走出了“渠道再造”的商業創新。這其中的一個典型便是京東。

 劉強東1998年開始創業,做過代理商,后被國美等家電連鎖模式吸引,嘗試開IT硬件連鎖店。2001年,劉強東以IT連鎖店進行創新獲得成功。但2003年的非典卻讓他走上了電商發展之路。2004年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電子商務網站上線,此后,京東便憑借正品、低價等優勢脫穎而出,并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青睞,線上業務發展更是不斷攀升。這也讓劉強東做出了一個抉擇,放棄連鎖,做網上零售。

  如今,京東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網絡零售商,注冊用戶超過1.4億,日均訪問量約為2.2億,合作伙伴近4萬家。2013年,其交易額更是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從硬件自主品牌到技術產業化,再到渠道再造,中關村實現了與時俱進的轉型升級,跟隨者時代的潮流不斷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關村都敢為人先,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理念變革、創新發展的典型,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務實精神的企業家。在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中國夢”的今天,可以相信,“中關村精神”將激勵一代代年輕才俊勇攀高峰,共圓中國和平崛起之夢。歷經三大創新階段 中關村成為“中國智造”的搖籃

  中關村,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細數中關村從硬件獨立、技術產業化、渠道再造的三大創新階段,可以發現,中關村已悄然轉型升級,成為“中國智造”的搖籃。

  中關村第一代創新:硬件獨立

  中關村最早是硬件銷售型產業集群,在這里,能夠找到各種硬件、配件、軟件、服務,好比一個超級集貿市場,產品豐富度非常高,許多美國發布的新品,甚至三天內就能在村里看見,這也是中關村速度。

  但即便是這樣豐富的品類供應,所有的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關村的商家們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幾乎為零,這就造成了中關村和中國ICT產業必定受制于人的窘境。

  一大批有志于以實業報國的企業萌芽產生。如今天大名鼎鼎的聯想集團,源于1984年20萬元人民幣創辦的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在那個裝雜牌機就能掙大錢的年代,柳傳志提出了要做自主品牌,這實際上是中關村第一代企業的縮影——聯想、方正、紫光、愛國者等一大批企業,從簡單的技術流通,通過貿工技的發展,實現了硬件自主品牌。中關村以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進口替代的巨大成績,讓中國人可以用上了自己的IT產品。

  中關村第二代創新:技術產業化

  如果說中關村第一代創新的成功,是建立在IT硬件設備的進口替代戰略上,那么,中關村的第二代創新,則具有濃厚的科技孵化色彩。

  在Wintel聯盟下,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飽受國外核心技術制約的苦楚。國內的硬件經銷商如果沒有能夠滿足國外核心技術掌控企業的需求,甚至有直接取消供貨的可能,因此,盡管已經有不少民族品牌實現了獨立,但缺乏核心技術,依然是一個時代的痛。

  筑巢引鳳,實現人才引進,令中關村萌發了第二春。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諸如百度的李彥宏、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企業家,均有海外研學的背景。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快了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的步伐。

人才的引進,令技術產業化的難度大為降低。這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百度,如2000年,被認為是世界搜索引擎技術前三強的李彥宏回國創業,僅用了2年的時間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場。今天,“有問題,百度一下”已成為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廣告語。

  如果說中關村第一代企業是依靠硬件崛起的話,那么,百度可以說是中關村第二代企業的代表——通過扎實過硬的技術贏得市場的尊重,它的可貴之處在于,讓人們看到知識就是生產力的現實,只要條件合適,智慧就可以變成鈔票,實現無中生有,白手起家。

  中關村第三代創新:渠道再造

  從硬件品牌的國產化,到新興技術的產業化,中關村已經實現了規;涂焖侔l展。然而,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撲面而來的今天,傳統的硬件、軟件銷售模式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硬件的直銷,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滲透,令眾多中關村村主們發現,暴利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一些家電連鎖企業、電商企業的成功,給了老中關村人不少啟示。原來,在既無品牌、又無技術的條件下,僅僅通過重整商業價值鏈、提供服務增值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利潤。一些中關村企業家們以獵豹般的速度,進行了生死轉型,走出了“渠道再造”的商業創新。這其中的一個典型便是京東。

  劉強東1998年開始創業,做過代理商,后被國美等家電連鎖模式吸引,嘗試開IT硬件連鎖店。2001年,劉強東以IT連鎖店進行創新獲得成功。但2003年的非典卻讓他走上了電商發展之路。2004年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電子商務網站上線,此后,京東便憑借正品、低價等優勢脫穎而出,并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青睞,線上業務發展更是不斷攀升。這也讓劉強東做出了一個抉擇,放棄連鎖,做網上零售。

  如今,京東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網絡零售商,注冊用戶超過1.4億,日均訪問量約為2.2億,合作伙伴近4萬家。2013年,其交易額更是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從硬件自主品牌到技術產業化,再到渠道再造,中關村實現了與時俱進的轉型升級,跟隨者時代的潮流不斷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關村都敢為人先,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理念變革、創新發展的典型,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務實精神的企業家。在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中國夢”的今天,可以相信,“中關村精神”將激勵一代代年輕才俊勇攀高峰,共圓中國和平崛起之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