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黃色區域均屬于中關村
談到中關村,老百姓的第一反應就是“電子一條街”,確實,那是中關村的發源處,但經過25年的發展與積淀,中關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條街,一個地名,而已蛻變成“中關村”品牌。
中關村今非昔比 一區十六園遍布北京
北京地鐵四號線有一站名就叫中關村,那里便是“電子一條街”所在的位置,曾經這里能代表整個中關村,現如今,這只是中關村示范區的零星一角。
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以后,中關村便形成“一區十六園”的空間格局,一區是指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即整個中關村示范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云園、延慶園等十六個園區,意味著中關村示范區的面積達到488平方千米,而北京東城區和西城區的總面積只有90多平方公里,可見中關村的幅員遼闊。
企業切實享受“中關村”政策紅利
“一區十六園的設立,其實是為了政策普惠,原先很多周邊區縣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不到相關政策,帶上‘中關村科技園’這個帽子后便可以享受稅收減免、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很多獨立的產業園或者經濟開發區,比如亦莊開發區,之前它只享有經開區的優惠政策,現在將其部分園區劃入中關村科技園,其便可以享受高新區和經開區雙重優惠政策。”
十六個園區除了統一享有中關村的政策外,還會根據所在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各自制定獨立的政策,以海淀園為例,海淀園又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其對企業的扶持資金逐年遞增,今年將達到18億,這些資金原先主要針對園區內的重點企業,現在開始轉向中小型企業。
海淀園工作人員表示,“隨著國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我們海淀園也在努力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創業環境,以前我們會自己創建一些孵化器,現在更傾向扶持市場化個體,他們做孵化器更專業,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也是我們思路的一種轉變”。
中關村示范區政策的力度及創新性,是絕大多數產業園區無法比擬的。除了有好的政策,管理過程中將政策有效落實,并且能根據市場情況做相應的調整,這便是企業都喜歡入駐中關村的原因,也是中關村發展壯大的基礎。
“地利人和”鑄就中關村良性生態環境
很多企業從各地匯聚到中關村,看中的便是中關村得天獨厚的條件,首都的政策、技術、人才優勢,讓企業站在更高的平臺,更有利于發展。
中 關村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科研院所等豐富的科教資源,這確保中關村源源不斷的人才資 源。加上中關村秉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態度,不斷營造的創新、創業氛圍,促使中關村企業的更新換代極為頻繁,每天都有新的企業注冊,正是如此,中關村 才能夠吸引眾多創業家匯集于此,為中關村注入新的活力。
中關村多年來形成的創業氛圍,是其獨一無二的持續競爭力,也是中關村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關鍵。
締造“中關村”非一朝一夕 復制轉移皆不易
隨 著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中關村的產業空間日趨飽和,產業轉移成為大勢所趨,目前,中關村海淀園主導的轉移項目有四個,分別在河北秦皇島、內蒙古赤峰、山東齊 河和江蘇溧陽,這些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時,能夠在企業購地、租賃廠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看似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但是隨之而來的便 是產業配套、人才招攬等一系列問題,無形之中成本反而增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關村的政策、人才、環境等條件,并不是在創立之初就能達到現有水平,也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并不斷摸索與調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中關村自己主導的轉移都困難重重,更何況其他的模仿者。筆者在網上看到一些開發商提出“復制中關村”計劃,亦或是打造中關村升級版,這無非是想為自己的園區帶上“中關村”的帽子,但并不是帶上這個帽子,就意味著這個園區能夠獲得中關村一樣的成功。
新的園區應該借鑒的是中關村25年 的發展經驗,而不是一個虛名。比如在園區規劃階段,完善周邊的配套以便園區員工生活、考慮到人才輸送及保留等問題;在政策方面,將政策真正的落實到企業 中、根據市場環境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在運營管理方面,用心營造園區文化氛圍、提高辦公效率等等,中關村在這些方面的經驗才是園區真正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也只有通過加強這些“后天”的努力,才能縮小與中關村“先天”的差距。
中關村的開發者——北科建集團某高管曾坦言,“中國再無中關村,哪里還有一個區域會有北大、清華等中國最好的學府林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