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采訪多名硅谷創業人士:你們心動了嗎?
一周以前,“中關村創業大街”這個響亮的名字橫空出世,在業界引起不小的波瀾。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聯想之星、創業家等十余家創業服務機構系數入駐。生態不生態的咱不敢說,至少,一個初具規模的創業社區已經準備好接受大伙兒圍觀!
過去20幾年,中關村一直悶頭走在通向‘高大上’的道路上:90年代那個集聚眾多倒買倒賣小商販的京郊村子,今天放眼望去,已經盡是互聯網巨頭和美股上市公司(包括且不完全包括微軟、騰訊、新浪、優酷、汽車之家、去哪兒、京東、百度的愛奇異和稍遠的搜狐媒體大廈)。數不清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讓這里的‘高學歷文化人’密度堪稱全國之最;當然,還有慕名前來的尋夢者。而他們中,有很多人的夢想不僅僅是‘討生活’和‘致富’那么簡單。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中國;現在,政府都在號召年輕人大膽創業,把其當成一種就業主流(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 大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中關村創業大街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應運而生,也算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沒錯,它是個所謂的 ‘創新地標’,但它也很可能不只是個地標。
那么,這條200米長的大街,對于創業者的意義究竟有多大?是不是意味著,中關村跟硅谷越長越像了呢?
小編近日采訪了十余位硅谷創業人士(都是中國長大的華人,目前選擇在硅谷創業):包括清華創源孵化器CEO,新聞應用Flipboard核心成 員,Whatsapp核心成員,圖像識別技術提供商Orbeus CEO,郵件管理軟件Mailtime團隊等等。請他們分享眼中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都把創業玩兒成一條街了,硅谷的他們心動了嗎?
一、創業很‘時尚’
多位受訪者表示,以往在中國的各種創業服務都比較零散,不成體系:哪家機構在哪兒,提供什么服務都得一個個去了解;對于很多剛起步的創業者來 說,光在‘熟悉創業’這件事情上就要花去大把時間和精力。現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把天使投資平臺、科技媒體、創業培訓機構、創業咖啡廳……這些有名有姓的服 務機構都聚集在100米的范圍之內,這無疑能幫助創業者降低成本,讓新項目的啟動和發展變得更加容易。
而這些都還只是面兒上的:畢竟,把已有的創業服務集中在一條街上實在算不得什么創舉。創源CEO王笑認為,中關村創業大街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 正在助力一種‘創業價值觀’的輸出和傳遞,告訴大家:創業很很光榮也很時尚,這是一種很棒的自我實現方式,給別人打工早已不是唯一出路。而且這里說的創業 不簡單是‘個體戶’,如果成功,它可以給你帶來金錢和自由,幫你圓夢,沒準兒還能改變世界。
“反正在硅谷是這么回事兒,不管你是誰,沒琢磨過創點業,你就Out了。濃厚的創業文化就是硅谷創新力的重要土壤;而中國最欠缺的就是這種創業文化。如果創業大街能讓更多中國年輕人了解創業,在價值觀的層面接受創業,或許中關村真的就離硅谷不遠了”,王笑說。
Flipboard的核心成員趙晶告訴小編,這種關于創業價值觀的輸出是個大趨勢,不管是政府支持還是輿論導向,大家越來越傾向于把‘創業’描 繪成一個美好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有點太過美好了(笑)”,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出現讓人欣喜,但也并不那么意外。“我們都考慮把Flipboard的北京辦 公室搬到那條街上去了”。
二、政府給創業者撐腰意味著啥?
有受訪者認為,中政府公開支持創業,砸錢+費力氣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具體帶給給創業者多大幫助,那就要看創業者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要 錢,那還不如省省呢。Mailtime的創始團隊告訴我,他們曾經看到上海政府有扶持初創企業的項目,就去申請,最后也拿到了20萬的創業資金。但因為是 政府的項目,流程特別繁瑣,光是申請就花了大半年,錢還要分3年才能打給你。“這種節奏,小的創業公司實在是耗不起”。
但是,‘政府公開鼓勵創業’帶給創業者的就只是錢嗎?有受訪者認為,也不盡然。政府的支持更像是一種‘背書’,你拿它的資源,不在多少,也不在快慢,而是幫你建立一種信任。換句話說,有了這層‘背書’的創業者會更容易接觸到其他資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中國特色。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邏輯也是這個理兒。現在政府作為大家長,站在創業者身后給他們撐腰,又動員社會各界都把資源向創業者傾斜,這無疑能讓創業服務 機構變得更接地氣,對草根創業者更加信任。有匿名受訪者告訴小編,“以往來說,在中國30歲以下又沒啥過硬背景的創業者,一般都很難接觸到任何資源,去哪 兒都沒人搭理。(而這恰恰是硅谷一直以來的優勢:敢于相信年輕人的想法和能力。)如今,政府的公開鼓勵或許能讓沒有根基的創業者在中國更容易得到資源,所 以這是好事兒”。
三、做夢都盼創業生態轉良
參與采訪的創業人士們反復提到‘生態’兩個字;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國不是對創新沒有激情,只是對抄襲太過寬容(經常帶有鼓勵的成分)。 他們選擇在硅谷創業,是看重硅谷對創新的尊重。相較于國內鳳毛菱角的初創收購案例,在硅谷,百萬/千萬美金這種數量級的收購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換句話說, 讓自己的初創企業在硅谷體面地退出,并不是一個特別遙不可及的夢想,也正因如此,他們選擇在異國他鄉堅挺著。
有受訪者表示,他們其實做夢都盼中國的創業生態能夠真正得到改善。“畢竟作為華人,在硅谷還是比較弱勢,這里的投資人還是免不了戴著有色眼鏡看 你,他們會優先選擇本地創業者,而不是你這個外來的。而且硅谷的工程師價格也特別高,不如國內的性價比高。其實,留在硅谷創業也是有些迫不得已。當然啦, 具體要留還是要走,還得看你的產品面向的客戶在哪里”,有匿名受訪者告訴小編。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大企業能夠提高覺悟,成為創新的搖籃而不是終結者;新出臺的政策可以把人工成本帶上來,讓抄襲變得不那么容易;全新的 創業服務可以幫助初創企業實現維權,尋找大的企業投資兼并etc.。不管怎么說,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誕生給了大家一種念想,我們愿意相信,改善中國的創業生 態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癡人說夢。
四、創業路上不再孤獨
在硅谷,創業者之間的交流特別開放。這里圍繞創業者的社交活動多如牛毛,這個meetup那個conference,大家彼此學習、相互鼓勵的機會很多。打開LinkedIn,每個創業者的人脈里都有一大票‘同道中人’。
Orbeus公司CEO李軼說,她總聽國內的朋友抱怨‘創業路上很孤獨’,或許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出現可以改善這一現象。“沒錯,國內的惡性競爭 是很嚴重,創業者之間出于信任問題,可能沒辦法100%地開發交流,但是有這樣的創業社區,給大家提供交流的機會也是很好的呀。“不管怎么說,可以帶給同 是創業者的人們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 讓他們在創業路上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