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秦皇島開發區打造新中關村 帶動秦皇島產業升級

日期:2014-08-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體: ]

夏末時節,在秦皇島開發區位于戴河生態園附近的一座嶄新建筑的9樓,中科遙感秦皇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一批年輕人正在加緊處理廣西、甘肅的高分衛星數 據。公司技術員付爽介紹,他們正在制作“美麗中國一張圖”,這張圖會依據衛星數據實時更新,為我國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源。

  一年前,中科遙感落戶秦皇島開發區。一 年間,其業務量和知名度同步迅速擴張。眼下,他們已著手籌建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河北數據域服務中心。如今,在開發區搭建的“數谷大廈”這座孵化器 里,已經奇跡般“移栽”了來自中科院的遙感所、自動化所、軟件所等9個研究所的14個國內頂尖高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在這里,他們以“科技研發在北京,生產 推廣在河北”的方式,創造并拓展著國內高新技術產品市場的嶄新空間。

  “中國數谷”,“空降”新興高端產業

  2008年的秦皇島,傳統的玻璃建材、金屬壓延、機械電子和糧油食品四大支柱產業多半已無路可走,高科技產業喊者多而應者寡,大批中小企業在市場的門口四顧彷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已是迫在眉睫。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然是不二選擇。然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對于濱海旅游城市秦皇島來說,有效的突破口何在?哪一項產業最適應城市環境容量小和土地供應偏緊的特點,且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

   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審慎分析現有產業基礎、審度自身優勢和充分研討的基礎上,秦皇島市將目光瞄向了一個全新的目標:數據產業。2008年10月16 日,首屆“中國·秦皇島國際數據論壇”在秦皇島開發區舉行。當日,“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正式揭牌。他們在國內率先提出:向數據產業進軍,建設生態型、園 林型、人文化、高科技的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并逐步將其打造成為繼美國硅谷、中關村IT產業園區、太陽谷之后又一經濟亮點——“中國數谷”。

  數據產業既是傳統電子信息產業和軟件產業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又與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內容緊密結合,引領著未來高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被稱為IT產業的后續發展產業。

  2010年3月,全國首個數據產業基地——秦皇島·數谷在北京順利通過專家組論證;2012年6月,全球首個基于云計算的三維互聯網應用孵化平臺正式上線,標志著一種創新的互聯網數據平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

   在數據產業起步和發展的過程中,秦皇島市百般呵護,關懷備至。他們先后投入10多億元用于數據產業園區的高標準規劃、建設和配套,數據產業園——數谷大 廈被評為2012年度河北省十佳綠色建筑。設立5000萬元基地建設基金,出資600萬元設立人才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如今的數據產業基地,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的“數谷大廈”平地崛起,占地150畝的“數谷翔園”內49棟單體建筑錯落有致,高端IT行業的人才、技 術、科技信息等資源正源源不斷地涌入。中科院遙感所、自動化所、地理所等9家科研院所的14個項目先后入駐基地,產業和技術合作范圍涉及空間數據采集與處 理、建筑數字化節能監管、電子商務和智慧教育等諸多領域。還有河北數據產業研究院、中興網信智慧城市北方基地、中興恒和北斗衛星、北京千方科技、快速制造 國際工程研究中心秦皇島示范中心等20家企業及研發機構相繼入駐,秦皇島數據產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

  “科學家+企業家”,促戰略性新興產業聚成方陣

  無需抽血化驗、沒有輻射傷害,體檢者坐在一臺類似CT機的檢測設備前的檢測椅上,頭戴一圈電極帽,手腳自然接觸電極板,形成人與機器的連接,5分38秒后,設備便會自動生成一份內容詳盡的人體健康狀況評估報告,并就身體相應狀態作出科學提示。

  秦皇島惠斯安普醫學系統有限公司研發的這種專用于疾病早期篩查及早期預防的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以其無輻射、無創傷、無侵入性和快速、準確的優點,開創了我國生物醫學應用于臨床及體檢的先河。

  令人稱奇的是,這家不足百名員工的民營科技企業,近年來通過與劉尚合院士等精誠合作,幾乎每年都能成功申報6-10項科技專利,并有兩項產品被列入國家重點產品計劃。用該公司董事長陳忠林的話說:人才,也需要“無中生有”。

  惠斯安普的成長折射的其實是秦皇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體影像。

   “十二五”初期,秦皇島就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依托開發區“打造節能環保、數據產業、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四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2013年,又 創新實施了“科學家+企業家”的招商引智模式,大力引進京津智力資源,積極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專家、院士與企業廣泛合作。惠斯安普公司研發的HRA健 康風險評估系統,正是這種合作模式下的產物。

  2012年,天業通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等專家聯合攻關,在TBM掘進機研制領域取得突破。年底,國內首臺新型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正式下線。

  領先生物公司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新和李季倫等6位專家,深入開展生物保水劑應用研究推廣,在共生固氮、聯合固氮、生物新能源、生物大分子保水劑、新型肥料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受益于借助外腦和自主創新,除前述數據產業外,節能環保、生物工程、新能源三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已形成方陣,正在聯手崛起。目前,僅開發區就有包括 3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100多家節能環保企業,占全區總數的2/3;生物工程產業則聚集了領先生物農業、長勝科技等企業群體;而核電設備、風電設 備、光伏太陽能設備等20多家新能源企業則構筑了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秦皇島科技城”,加快構筑區域發展新優勢

  今年5月11日,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正式揭牌成立,這是中關村海淀園在國內建立的首家分園。與以往的合作模式不同,分園采取了新型合作模式,開發區與海淀園共同整合兩地資源,健全產業轉移的對接服務機制,引導有跨域發展需求的企業向外拓展。

  在這種新型合作模式的框架下,產業對接、技術引領、市場開拓、成果轉化等不再是單方面的工作,而是兩地攜手成立分園合作共建機構,推進意向項目落地,并為落地后的項目提供持續的跟蹤服務。

   著眼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秦皇島市去年提出打好“對接京津牌”,實施了央企入秦、知名民企入秦、外企入秦、引智入秦四個專項行動,特別明確把更 多精力放在京津的科技、智力資源上,努力建設“秦皇島科技城”,通過引進一批人才、科技、研發機構,增強對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吸引力、集 聚力、支撐力。

  經過密集互訪對接,秦皇島與北京海淀區達成了共建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共識,在收益分配上,也確定了“442”利益 分享模式,即企業稅收除兩地政府的留成外,其余兩成作為企業發展基金返還。同時與多所知名高校院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北京大學(秦皇島)科技產業園、清 華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天津大學秦皇島環保研究院、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京津人才創新創業園等也陸續落戶,“秦皇島科技城”建設輪廓漸 具雛形。

  在全國科技創新成果北戴河專題展上,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秦皇島(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高校產業研究院及企業展示的 一批科研成果和應用案例,代表了目前秦皇島節能減排、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最新進展、最新成績。“秦皇島科技城”建設的推進和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與 聚集,勢將為秦皇島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