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火的詞莫過于互聯網+。而隨著7月初《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當代有為青年的創業和發展創造了機會。
尖峰實驗室創始人季逸超、一起唱創始人尹桑、麥客創始人李卉、36氪創始人劉成城、西少爺創始人孟兵——根據中關村管委會數據顯示,在中關村活躍的 20家孵化器中, 畢業后兩年內的大學生創業者將近500人之眾, 涌現出一批90后創業精英,也掀起一股席卷全國的創業浪潮。
“中關村有著諸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在這里創業,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國際接軌,做事不循規蹈矩,因為年輕也不懼失敗,這些人當中極有可能產生中國的喬布斯和艾倫·馬斯克。”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把這批90后創業生力軍稱為“中關村21歲現象”。
“最初我們并沒想到創業, 只是想將人臉識別這樣的計算機視覺、圖形學技術應用到游戲中。”出于這一簡單的目的, 唐文斌和幾位同學共同開發了一款基于人臉識別的體感游戲。而這款游戲的巨大成功, 也讓他的團隊被天使投資人所注意。2011年底,當唐文斌還是研究生時,他的團隊就獲得了聯想之星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走向創業之路。
與唐文斌一樣,周婧也是個標準的90后,生于1990年的她,創業之路始于大三在美國接觸到的“創業領導力培訓計劃”。之后還在大學期間, 她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一款閱讀 APP, 上線后取得不俗成績。2012年, 周婧與前微軟美國總部IE瀏覽器核心研發團隊成員及移動互聯網行業專家陳本峰, 在北京共同創立一家科技公司。作為其中的核心產品, 云適配技術可以提供業界領先的網站跨平臺適配方案, 目前已可覆蓋5000多種移動終端設備。
張仕郎生日比1990年早了三個月,激發他創業的契機是大三時遭遇的一次坑爹的配鏡經歷,這次遭遇沒有讓張仕郎變成又一個忍氣吞聲的消 費者,反倒使他賭氣立志要成為一個顛覆傳統眼鏡行業的創業者。2013年張仕郎在北京注冊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面向學生市場嘗試O2O眼鏡銷售。
“曾經的創業需要幾十年時間,數千萬投入,成功的人大多鬢染風霜;現在的創業者也許只要幾年的時間,幾十萬投入甚至是零投入,而成功者大多風華正茂。”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表示,中國的創業者應該把握這樣一個創新數字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