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北京十三五規劃建議新鮮出爐。未來五年,北京怎樣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和輻射力?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怎樣推進?科技創新能為普通人帶來哪些實惠?
中國之聲今天再次開通特別節目《今天我值班》。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商務委、北京市海淀區各部門負責人將在中國之聲直播間值班,直面社會關注和市民關心的問題,為聽眾和網友一對一答疑解惑。
中國之聲記者白宇代表聽眾和網友向中關村管委會委員劉航提問。
“十三五”時期,中關村在人才特區建設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呢?
劉航對此表示,習總書記曾經講過,創新驅動實際上是人才驅動。中關村的創新發展,也要靠人才。未來5年,中關村要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才發展平臺和人才制度高地,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人才戰略和創新戰略。
談到人才特區,劉航覺得要體現特區兩個字,具體在三個方面。
在體制機制方面,繼續落實好人才特區的特殊政策,在跨境投資、外匯管理、進口稅收和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簽證辦理、境內投資、創業就業方面進一步放寬政策限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在人才集聚方面,繼續深入落實千人、海聚、高聚等人才工程,持續加大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帶動作用和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的吸附效應,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工程技術家和企業家到中關村創新創業。
在人才平臺建設方面,打破高校院所與企業科技人員雙向流動的機制的障礙,支持中關村科學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未來科技城人才基地、納米能源與系統 研究所、生命科學研究所、國家作物分子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前沿科研機構,持續創新科研管理機制,實施與國際接軌的科研機制及人才管理模式。
未來五年,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關村將如何布局,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劉航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中關村是一個巨大發展機遇。未來5年,中關村將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進行創新發展的布局,聚焦京津、京保石、京唐秦協同發展軸,構建京津冀協協同創新、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的園區鏈。
首先,在模式上進行創新,探索園區建設管理運營合作新的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強化中關村原始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與天津共同推動重點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與研發轉化,與河北共同推進創新成果示范與應用推廣,推動區域間科學分工,支撐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加快形成。
其次,資源共享,推動三地創新資源共享,構筑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強地區間創新基礎設施、空間載體、政策等資源條件開放共享,在三地共同設 立引導基金、風險基金、投融資平臺,鼓勵三地高校院所、企業和銀行加強合作,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通過園區鏈支撐京津冀的產業鏈、創 新鏈和資金鏈的形成。
第三,聚焦三地優勢,統籌解決區域重大問題。
針對生態環境、資源利用、互聯網跨界融合、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等區域發展重點和難點問題,共同確定一批示范項目,集中三地力量一體化組織實施,務實合 作,推動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應用到項目中,目前中關村已經分期、分批啟動了一批特色園區的特色項目,比如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石 家莊正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和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等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十三五”中關村要通過園區鏈打造京津冀更加緊 密協同創新的共同體。
中國之聲評論員白中華點評:這些硬件設施,包括一些軟件,就是體制機制創新。還有幾點對于創新也很重要,第一,先進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就是知識產 權保護,還有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的豐富,也就是股權和期權的投資。比如實際創新就是知識和金錢和結合。科學家為什么去干這個事?他是有利益的?怎么能實現他 的利益?就是通過看這個企業很小,創業很艱苦,但是融資市場很開放,一上市把過去的錢,現在的錢和未來的錢在一個時間點上兌現,也可能沒上市的時候是一個 窮光蛋,但一上市之后,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是億萬富翁。
第二,寬松的創業環境。個人和公司單位并不是限制的關系,而是鼓勵的關系。
第三,多元的文化氛圍,要鼓勵人們去胡思亂想,在思想方面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創意越多越好。
第四,創新。這是創新的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有兩個愛好,第一,風險,他喜歡不確定和變化,所以他敢于去面對挑戰, 他認為挑戰來的時候恰恰是機遇。第二,企業家把創造價格作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所以企業家干什么事,是打破平衡是顛覆性的。他會使各種生產要素改變原來的配 置、重新配置,從而產生了提升效率,產生效益,產生質量。所以創新除了硬件設施以外,再加上軟實力的上升,一個創新的局面才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