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 研究所(簡稱西安光機所)是一家以光學研究見長的研究所,承擔了很多與光學相關的重要國家研發任務,在國家探月工程中,嫦娥一號、二號、三號所搭載的光學 成像探測系統、立體成像相機、全景相機等都出自西安光機所,不僅拍下了我國首張月面圖像,獲得世界最高分辨率全月影像圖,也見證了“嫦娥”成功落月的偉大 時刻。
截止目前,西安光機所已引進13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8名“百人計劃”人才、30余個海外高端創業團隊,孵化80家高科技企業,實現產值12 億元,累計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納稅7000萬元,帶動就業3500多人……實現了“人才聚集—資金投入—企業規模化發展—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今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還專門將西安光機所作為一站,考察了這里的科技產業化成果。
西安光機所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帶著這個問題,“追趕超越看陜西”采訪團日前走進西安光機所實地采訪。
在西安光機所祖同樓一樓的科技成果展廳里,琳瑯滿目的展品讓記者目不暇接:可以測量靜脈血管深度的“扎針神器”——紅外投影血管成像儀、能夠制作超 精細零部件的飛秒超快激光加工設備、用于HiFi智能手機的超低相位噪聲時鐘芯片……這些都是西安光機所孵化出的高科技企業所生產的產品。
研究所以前存在著人才引進體制單一和資源封閉保守的普遍性問題,孤芳自賞,閉門造車,形成了一堵無形的“圍墻”,外面的人才進不去,里面的人才出不來,無法引入人才競爭機制,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效率低下,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現象嚴重。
而西安光機所這些年的改革探索得到了習總書記的肯定,他在2015年2月視察西安光機所曾說“看了西安光機所的成果,我反復強調的創新驅動發展有了依據”。總書記的寄語即是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也是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這一困擾科技界多年頑疾的殷切盼望。
拆除圍墻 開放辦所
近年來,西安光機所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提出了“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理念,具有兩層含義:一是鼓勵研究所有創業潛力的科 研人才帶著科研成果走出“圍墻”,或許可轉讓,或創辦企業,把原來在“圍墻”內有可能束之高閣的技術成果與市場有效結合,二是拆掉封閉保守的“思想圍 墻”,打破"兒子女婿”的陳舊落后理念桎梏,研究所不再只是“現有員工的研究所”,讓國立研究所成為真正開放的國家科研創新平臺,全社會優秀的人才都可以 在這個開放“舞臺”上創新創業,發揮才能,激活研究所的活力,徹底釋放研究所科研資源,同時,人才的流動也加速了西安光機所打造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進程, 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的基礎上,我們在體制機制上做了一系列探索,發起創建了西北第一支專注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天使投資基金——西科天使,推動科技與金融深 度融合;發起創建了國內首個專注于“硬科技”領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科創星,推動科技與服務深度融合;發起創建了西北第一個專注于科技創業培訓 的教育體系,推動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
西安光機所博士、西安光機所首個孵化器中科創星首席科技官米磊告訴采訪團,西安光機所的這條路,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斯坦福大學與硅谷互相成就的模式, 在他看來,傳統制造業是農田模式,要不斷除去雜草,才能種好莊稼,而硅谷是熱帶雨林模式,要素聚集后,企業自然生長。他也希望西安光機所能成為一個適于高 科技企業生長的熱帶雨林——聚集“人才、資本、技術、服務”等要素,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接力棒體系,形成幫助企業從想法到知識產權再到上市的完整創新產業 鏈。
做企業的技術之母
這些,不論是對于初創企業缺乏啟動資金、無法邁出創業首步的“最先一公里”,還是科技成果因缺乏平臺而難以轉化為產品的“最后一公里”來說,都具有 至關重要的意義。事實上,任何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都不可能僅靠一個產品或一項技術,必須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恰恰契合光機所另一個身份——技術 之母。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做企業的技術之母,這是光機所能夠快速孵化高科技企業的又一個“秘訣”。
2014年,所長趙衛在給陜西省領導匯報時打了一個保票,從當時起到2017年,西安光機所可以孵化出100家高科技企業。如今,一年過去,他所在 的研究所已經孵化了80多家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轉變。相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 洪流中,西安光機所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