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創業基因

日期:2015-12-24  來源:中國民商
[字體: ]

中國民商2015年12月刊
中國民商2015年12月刊

  北臨北四環,西靠蘇州街,走在位于中關村西區核心位置的創業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是書店和咖啡店,言幾又、車庫咖啡、3W 咖啡,這些沾滿互聯網氣息的咖啡店里,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或低聲交談,或專注地埋首在電腦前。

  在離創業大街不遠,曾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海龍、鼎好、e 世界等賣場,早已人去樓空,有些樓層已經變成安靜的辦公區域,這里從幾年前就開始不斷進駐高新技術企業。今年10 月,北京市海淀區正式對外發布“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規劃南起白石新橋,北至清華西門,昔日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將徹底轉型為“創新創業一條街”。

  移動互聯浪潮將中關村以往的“零售一條街”轉變為“創業一條街”,轉變中,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生態,助推其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精神地標。

  30 多年來,中關村創造了無數傳奇,不管起落總是吸引著眾人的關注。從剛開始的敢為人先,到如今再次掀起“雙創”熱潮,中關村到底擁有什么樣的基因讓這里成了創新的發源地,讓中關村人創造了這么多奇跡?

傳奇的開始,“下海”經商(1984

  在中關村發展的歷史見證者彭樹堂看來,一個地方的創業基因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許多人看到了中關村的現在,但對其深厚的智力基礎積淀并不了解。而正是這些基礎條件,再加上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才讓這里植入了深深的創業創新基因。

  時間拉回到60 年前。1953 年底,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中關村建起辦公樓,這棟樓成為科學城振翅沖霄的起飛點。從此,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到上世紀80 年代,中關村地區已有30 多所高等院校,130多家科研機構。中關村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科技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這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1 年10 月23 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宣布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嘗試把在美國“硅谷”和波士頓128 號公路技術擴散區看到的技術擴散模式移植到中國。服務部實行“不要國家編制,不要國家投資,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原則。內部分工、管理按照公司模式運作。這是中關村乃至北京市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

  服務部的成立沖擊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科研體制,打破了中科院的平靜,很多人認為服務部在搞“歪門邪道”,“不務正業”,擔心“搞亂了科技人員的思想”。

  1983 年1 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對 陳春先的做法給予肯定,認為這樣做“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作貢獻”,并 責成中央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3 個月后,陳春先在中共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與海淀區工業公司簽訂協議,由工業公司提供工作場地,同時借款10 萬元作為開辦經費,在中關村創辦了中關村第一家民辦科研機構——北京市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

  1984 年前后,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為代表的一大批民營科技公司先后成立,帶動了IT 產業研發和銷售的熱潮,中關村逐漸形成了“電子一條街”,成為國內最大的消費電子集散中心之一。在2007 年前后,中關村IT 賣場的面積達32 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 個足球場。

  “兩通兩海”時代,中關村能做的事情就是從國外了解先進技術和先進產品,并通過貿易將這些“新事物”帶到國內來。雖然“技工貿”是國家相關部門所希望的定位,但那時貿易在中關村始終是主流。且受政策所限,做代理與“倒賣批文”是大多數中關村早期企業的主要業務。

  1984 年,28 歲的香港金山公司總經理張旋龍也來到“村里”淘金。圈內知名作家劉韌在《中關村關系譜》中曾如此描繪張旋龍眼中的中關村:“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四通的鐵皮房子,兩層樓的鐵皮房子,里面是木頭的,外面包著鐵皮。樓下賣元器件,樓上坐著萬潤南、萬潤南的父親、沈國君、王安時等人”、“當時的那條土路還沒有現在街道的一半寬,路的兩邊都是麥田”。此時的中關村恰如它的名字。

  就在中關村的第一次“創業浪潮”中,又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柳傳志。1984 年,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持下創辦聯想,啟動資金為20 萬元,算上他自己,整個聯想有11 個人。

  這個時期,個人計算機代表了新的世界技術浪潮,也代表了一種強大的市場力量。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家們瞄準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IT 產業發展趨勢。與此同時,IT產業的各個領域都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1987 年底,在中關村地區的148 家科技企業中有關電子及計算機領域的97 家,占65.5%。就產值來說,電子企業占80% 以上。

  1987 年,“兩通兩海”進入初步完成原始積累后的鼎盛時期。中國IT 產業邁出了自己艱難的第一步,第二步怎么走便成了問題。當年春天,京海老板王洪德在一次中關村內部的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聯合”問題和中關村的品牌問題。 他的意見是:“中關村一條街里各公司的重復勞動太多,智力和財力都在內耗。大家應該并網運行,信息資源共享把競爭的目光從中關村幾個億的市場上延伸到全國 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上去。”

  遺憾的是,事情沒有像王洪德預想的那樣發展。

  1990 年,中關村迎來了第一個冬天:國家宣布正式取消計算機產品進口許可批文并大幅度降低關稅,在跨國公司強大的壓力面前,不但中關村的“游擊隊”沒有頂住,代表著“國家隊”的長城也一樣潰不成軍。

  另一方面,在上世紀80 年代后期,由于深圳特區經濟的崛起,中關村企業“南移現象”突出。1990 年8 月,受北京市科委、海淀區政府及試驗區委托“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技術成果及產業‘南移現象"調查組組成,試驗區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胡定淮任組長,彭 樹堂和其他5 名成員,8 天調研了9 個城市的科技園區幾乎所有南移科技企業。

  “南移現象”在當時曾經引起很大震動,被稱作“孔雀東南飛”,包括聯想、四通、京海、信通、北大新技術公司(現北大方正)等中關村主要企業,均在深圳、珠海等地建廠,主要因為“試驗區內技術研究與開發力量雄厚,但工業化生產很弱”。

  在彭樹堂看來,“政府這只手需要做的是為企業創造更好的有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環境。”

  彭樹堂說,從這一現象看今天的人才價值鏈,就能夠體會出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的深意,”人才是根本,聚合技術、產業、資本,創業、創新人才缺一不 可。但是,我們要鼓勵人才的正常流動,要尊重市場的力量,加強創業創新環境建設,而不能過分單一強調高端人才的引進,畢竟中關村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高智力 密集區。“在后來的發展中,中關村仍然叫中關村,但塵土飛揚的小馬路一擴再擴,被雙向六車道的白頤路取代;曾經的”四通兩海“輝煌一時,然后重歸平淡;當 時鐵皮房子的原址上,蓋起了兩棟大廈,一棟叫海龍,一棟叫鼎好,進出的人川流不息,那里已經徹底成為一個電子產品貿易集散地。

二次創業,股份制改革(1994年)

  上世紀90 年代初,正是中關村的沉寂時期。進口放開后,在外資品牌的代理銷售沖擊下,此前還差強人意的國產PC 節節敗退。國家相關部門所希望的”技工貿“定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始逐漸轉向,”貿工技“定位堂而皇之、潛移默化地徹底替代了”技工貿“。

  1989年,通過在香港從事板卡制造賺到一些資金后,聯想決定再走一遍老路子——做代理,合作伙伴是AST。按當時的標準算得上價廉物 美,AST一下沖開了中國市場,中關村滿大街都是AST。而聯想利用香港的合作平臺,幾乎壟斷了它在國內的代理權,完成了進一步的資本積累。

  通過與海外廠商的直接接觸,很多中關村企業將代理制日益完善,告別了只能做”代理的代理“那種尷尬的日子。1990 年,聯想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的PC,不過,當年只賣出去2000 臺。在1991 年的統計中,聯想的”技工貿“總收入是近4 億元,技術收入只有5000 多萬元,四通的技術收入也只占總收入的20%。同時,更重要的是,走出國門的企業終于看到了一條獲得資金的”活水“,而在此之前,企業的投資只能靠”公家 “的撥款和自身有限的盈利。

  1992 年1-2 月,鄧小平南方談話在試驗區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關于”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科技的希望在年輕人“,民營科技企業”姓社“等重要講話,給予試驗區的決策者、科技企業家和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極大的鼓舞。

  1994 年,試驗區辦公室提出”二次創業“的發展戰略,解決高新技術企業在發展中帶有規律性和規范性的目標與任務。5 月16 日,試驗區股份制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由北京市政府兩位副市長任組長,確定第一批股份制試點企業為20 家,擬改造為股份有限責任公司。

  1994 年前后,中關村已經準備好了與國際資本的聯姻。在段永基帶領下四通率先于1993 年8 月在香港上市,1994 年是聯想,1995 年方正也緊隨四通在香港上市。

  在這前后,國內資金也開始向中關村聚集。

  從1993 年開始有了股份制企業的統計數字,但只有71 家,僅占企業總數3769 家的1.88%。到了1998 年,股份制企業已達1489 家,占企業總數4546 家的32.7%。

  1996 年,倚重PC業務的聯想超越IBM、康柏,成為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品牌,與四通的力量對比開始出現轉機。從1997-2000 年,聯想PC 產量連續從46 萬臺,攀升到260 多萬臺。

  微軟中國區原總裁高群耀在他的《體驗微軟》一書中擊中了要害:在崇尚分權而治的跨國公司中,中國區總裁往往又發現自己只是管理矩陣中的一個節點,一不直接管市場,二不直接管財務和法律,甚至不同產品線的業務人員都有自己直接匯報的老板。而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中,價格問題、版權問題、服務問題、商業習慣問題等,都不能根據市場自主調整,而需向萬里之外的老板請示決策。

  就在國際大廠商紛紛困擾于“大機構綜合征”時,中國的本土“小公司”以簡單的模式占據不斷擴大的市場空間。這一模式很容易總結:依靠本土化產生的低成本優勢,比拼誰能占據更多的銷售渠道和承受更低的利潤比例,像賣彩電一樣賣PC,這一模式在上世紀90 年代走到巔峰。

  在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8年的中關村研究報告中,已經專門為風險投資開辟了一個章節,其中說到:近期,中關村已經出現了成熟的、遵循國際規范的風險投資行為,最近不斷有著名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進入中關村。

  1999 年6 月,正值全球的IT 產業熱達到頂峰的時期,根據國務院下發《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的精神,“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隨即提出“二次創業”的概念。中關村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

  至2000 年,中關村地區有20 多家企業成功上市,超過全北京上市企業總數的一半,被稱為中關村概念股。

互聯網經濟崛起,被迫轉型(2004年)

  電子賣場曾經走過了一段非常輝煌的路,南有深圳華強(000062,股吧)北、北有沈陽三好街、東有華東五虎、西有西安雁塔路,國內IT賣場的布局可謂層次分明,東西兼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凸顯了始于1999年的賣場與高科技的完美聯姻。

  但從1997 年開始,蔓延歐美的網絡熱潮終于直接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當年底,四通原程序員王志東引進了美國3 家投資機構的650 萬美元風險投資,擴張四通利方網站。又過了一年,通過并購主營業務在北美、中國臺灣的華淵,最終形成了“新浪網”。

  2000 年年初,聯想則分拆為兩大集團,一路堅守陣地,另一路向互聯網進軍。其后,2000 年4 月,新浪網宣布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隨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浪股價不斷攀升,四通電子一改此前的虧損狀態,業績一路水漲船高。四通電子2000年中期報告中稱,中期純利大幅上升4 倍,利潤的大幅上漲主要來自其持有8% 股份的新浪網在納斯達克的上市。

  2004 年2 月3-18 日,新浪、搜狐和網易先后公布了2003 年度的業績報告,均首次迎來了全年度盈利。

  2004 年,國內即時通訊(IM)市場競爭激烈。騰訊QQ、微軟MSN messenger、AOL ICQ、雅虎通、UC朗瑪、網易泡泡,搜狐的“搜Q”,新浪的668“聊聊吧”,阿里巴巴“貿易通”也紛紛爭奪國內IM 市場份額。

  2004 年,全球最大的科技互聯網媒體集團CNET 宣布收購中關村在線。中關村在線借助CNET 的資源和資金,從此拉開了高速成長的序幕,很快就從一家內資民營企業轉變為一家國際化互聯網媒體機構。

  同年8 月,海龍和鼎好猝然爆發了接近百人的武斗事件,在警方介入下,事件被平息。但問題卻并沒有結束,有媒體曾在當時披露:這次“惡斗”暴露出中關村電子市場的 嚴重供過于求、道路交通不暢、販賣盜版光盤猖獗,甚至是打砸搶等惡性犯罪現象頻發的問題,也讓人們不能不對中關村的商業環境重新思考。

  此時中關村背后則是海淀區政府的支持,后來科貿、鼎好、太平洋(601099,股吧)、e 世界背后也都有政府推動的影子。但給了中關村電子賣場最后一擊的,也正是政策的改變。

  2009 年3 月20 日,中關村園區經國務院批復,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09 年7 月23 日,海淀區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通告中有段文字這樣表述:中關村西區定位于建設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不鼓勵電子賣場、 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本區域內發展。

  2010年,以海龍、鼎好為首的西區電子賣場先后引入高新技術企業。當年底,它們的寫字間已基本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的入駐,這也是2010年電子賣場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

  2011 年4 月,中關村太平洋數碼電腦城宣布關張。幾天后,海龍集團創始人魯瑞清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海龍今天的困難將是其他的IT 賣場的明天。

  一言成讖,中關村的“螞蟻雄兵”們逐漸撤離這個讓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而那些中關村的擁躉們也大批量離開這個曾經熙熙攘攘的“大賣場”。在電商渠道沖擊、政策變動面前,中關村正在撕去身上“賣場”的標簽。

三次創業,創業大街新地標(2014

  經過30 多年的發展,聯想、方正、曙光、用友、百度、搜狐、科興等中關村企業,已經成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力軍。

  2014 年6 月12 日,“中關村創業大街”在中關村核心區開街。這條以創業為名,只有短短200 米長的街道吸引了全球創業青年慕名而來。

  除了豐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平臺的引入,這條被“村民”稱為雙創大街的“中關村大街”的改造,將解開困擾不少中關村人的一個難題。

  日均孵化創業企業1.6 家,每天平均有一家企業獲得融資,平均每家企業融資500 萬元,車庫、3W 咖啡聲名遠播……中關村創業大街自“開街”以來,已經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在以美國惠普、蘋果等知名公司誕生地——車庫命名的咖啡館里,即使陰雨天也座無虛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創業者在這里尋求團 隊和資金。這里不僅有90 后大學生,更有70 多歲的老人。很多互聯網創業者聚集在這里,熱鬧的人氣成為當下創新創業熱潮的一個縮影。

  據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2015 年中關村上市公司競爭力報告》顯示,216 家中關村上市公司在2014 年底總市值達31383 億元,同比增長52%,連續兩年實現50%以上的增長。

  從上世紀80 年代的“電子一條街”引領全國電子技術風潮,到本世紀初的互聯網創業熱潮,再到近些年引領創新服務業、科技金融、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時代新趨勢的中關村, 始終扮演“思想性創新”源頭的角色。而設想中的中關村大街,是中關村不斷成長的又一例證,它將推動該區域科技、人文等各領域創新要素的交流更加頻繁,從而 碰撞出更多的創新火花。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中關村的故事稱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它誕生那天起就是英雄輩出之地。陳春先、王選、王洪德、萬潤南、段永基、柳傳志、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吳曉軍,再到后來的楊元慶、俞敏洪、王志東、張朝陽、李彥宏雷軍,懷揣著夢想的幾代人在這里創業,若干年后,他們被賦予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中關村人。“他們奠定了中關村創業精神以及創業文化,這些精神與文化不斷被傳承、創新,已經成為當代乃至更遙遠未來的寶貴財富。”彭樹堂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