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全國創業創新示范街區,中關村西區吸引了無數創業者的眼球。
![走訪中關村創業大街:這里有多少泡沫](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40/156/2008/130610020.jpg)
中關村創業大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西區核心位置,北臨北四環,西靠蘇州街,交通便利,前身是海淀圖書城步行街。隨著街區業態升級和創業服務機構的引進,街區已經初步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創業生態。
街區集聚了一批創業服務機構。已經有車庫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飛馬旅、36氪、言幾又、創業家、聯想之星、天使匯、JD+智能奶茶館等37余家創業服務機構入駐街區。
作為全國創業創新示范街區,這條街吸引了無數創業者的眼球。為了湊熱鬧,我們特意偽裝成一名創業者,親身在這條街上體驗一下創業者的興奮和煩惱。
從 中關村地鐵口出來,我在手機地圖的指引下將信將疑地走著;十分鐘后,我看到了遠處 “中關村創業大街” 的牌匾 —— 眼前的情景有點好笑:我身旁是高大的海淀基督教堂。教堂旁邊的大樓上, “天使匯” 的燈箱無比醒目。巷子口,豎著創業大街的英文名:IN-NO-WAY。
以前,這條小巷 子被稱作 “海淀圖書城” 。2013年,北京市政府開始 “推動海淀圖書城產業升級,打造高端創業街區”;2014年6月 “開街” 以來,創業大街上除了近40家創投機構以外,仍散落著兩家圖書城留下的早已門可羅雀的書店,遠不及一旁標榜著 “兼具產品空間、公共空間、活動空間” 的言幾又書店來的風光。街上流傳著這樣那樣的傳說:不知多少人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公司就是在這里孵化、成長(其中最常被人提及的,就是女性月經護理社交應 用 “大姨嗎”)。
我的雙肩包里裝著創業策劃書。接下來,我要在這里偽裝成一個創業 者。在這之前,我為 “到底要創什么業” 發愁了好幾天;而當與同事討論出 “結合了下廚房與美麗說功能的歷史閱讀社交 APP ” 這個定位后,我算是明白大家為什么這么喜歡聊創業了:單單是跟別人談論這個以“歷史上的今天” 為基礎的 APP創業項目,就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洗腦;聊完后我恨不得馬上來到創業大街闖出一番事業,好給你們無聊的當代生活添加些歷史厚重感。
而 且嚴格意義上說,我并沒有“偽裝” —— 我有我精心打造的 Keynote 創業策劃書(每頁都圖文并茂),也想好了受眾和功能(“對歷史感興趣的年輕人”、“以為自己對歷史感興趣的年輕人”、以及“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對歷史感興趣 的年輕人”),缺的就是錢,所以我要去創業大街。很合邏輯。
于是,我就這樣風風火火地來到了創業大街。目的地是車庫咖啡 —— 聽說這里更適合我這樣的初創選手。雖然里面不如之前媒體寫的 “甚至沒有坐的地方” 那樣火爆,但坐下來沒一會兒,就有創業者過來開始跟我“聊項目”了。
一開始我還挺享受這種感覺的: 我放松地癱在椅子上跟人胡侃,想象著平時工作采訪對象都這么主動該有多好。可隨著聽到的沒譜項目越來越多,我有點挺不住了:一個似乎風餐露宿了很久的哥們兒的項目,是開發一個與蘋果公司合作、為用戶定制蘋果手機背面 LOGO 的應用 (還要跟蘋果公司砍價,做到比國行蘋果手機便宜) 。而目前看來,這個宏大的創業項目唯一的難點就是得到蘋果公司的同意。
面對這個不切實際的項目,我的問題開始變得挑釁: “所以你做過調研么?iPhone6 普及之后有多少人不用手機殼?不用的又有多少不介意改掉商標?”
“這,肯定是有!”他似乎沒預料到我竟會有如此愚蠢的疑問。
“創業都不做調研?” 我變得更咄咄逼人,連抓住他肩膀邊晃邊喊“快醒醒”的心思都有了。
“反正肯定有市場的!有疑問的是你,就你去做調研咯?”哥們兒有點惱火。
“你準備創什么啊?”他反問。
在聽完了我的打算后,他表示:“媒體電商是吧,沒太大發展空間。”然后得意地走了。
時間到了下午一點半,這是車庫咖啡每周一至周五做創業者分享的時候。上去了一個哥們兒,在沒有幻燈片的情況下講了幾分鐘;下面的顧客忙著自己的事,似乎沒人在意。
“如果哪位有什么建議的話歡迎找我來聊我就坐在第二排!”臺上的分享者在說完這一句后,搓了搓手,如釋重負地走下臺。
工作人員接過話筒:“還有沒有想分享的?”臺下沒有任何反應。“那今天就這樣吧。”
“誒? 第一次見到你加個微信吧!” 耳邊又傳來早已見怪不怪的一句。我一轉頭,驚了 —— 這位的手里拿著十個手機。他坐下來,一邊給手機充電一邊自我介紹:他是做互聯網公司招聘應用的,這個應用與現有招聘網站不同的點在于,它可以 “真正做到用人單位和招聘者的雙向選擇”。而他手中的十個手機,就是專門用來加人的,因為一個微信號能添加的好友有限;而人脈,是他在這條街上最寶貴的資 源。
“我現在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每天添加六十個好友,” 他說。聊了不一會兒,他去了 3W 咖啡的宣講會,回來時心情大好:“加了那邊的微信群,今天超額完成任務!”他一邊炫耀著成果,一邊給我看那個群名開頭為 “新能源” 的群聊。“什么新能源?” 我問。
“不知道,去晚了到那人家都快完事兒了,在那發水果蛋糕呢。我看看他們聊天啊。啊對,你要是要發什么消息找我,我給你發朋友圈,”這位師傅特別俠氣。
在這之后,我又跟兩個做自媒體的、兩個做二手商品市場的、一個做借貸的、和兩個聲稱自己是投資方的人(“感覺你做的這個東西太小眾了,但我還挺喜歡的,加個微信細聊吧”)聊到了挺晚;咖啡館里的人一個個背著電腦撤走了,我也來到了不遠處的麥當勞覓食。
一進門,我有點恍惚:墻上滿滿都是 “xxx 一個不小心就創造了xxx” 式的宣傳畫,給下面滿滿幾群似乎把快餐店當作辦公地,不對,“孵化器” 的創業者打著雞血。在排隊時,微信支付出現的故障給前面的顧客造成了極大不滿: “用戶體驗!互聯網時代了!”
店員似乎早已見怪不怪,面無表情地對每個人重復著:“只能用現金只能用現金。”
正準備吃時,我撞上了幾個放了寒假就從外地來北京 “朝圣” 的學生。在得知我是個創業者后,他們的勉勵讓我快兜不住了: “加油!你一定行的!這里的環境這么優越!你一定要珍惜啊!啊你點的這些夠不夠吃我們的薯條給你吧!”
可 當我問到他們的朝圣感想時,他們看起來有點失望:“我們很想知道他們都是為什么創業,結果問了好幾個人,他們的答案都是現在沒錢,不創業更沒錢 ……. 覺得不該是這樣啊 …… 這里的氛圍這么好,滴滴打車大姨嗎都從這里出來的啊 ……” 當他們發現連我這個創業者竟然都不知道滴滴打車的這段歷史時,我好像徹底傷透了他們的心。
為 了體驗一下完整的的創業之旅,在離開了麥當勞后,我在街上搬運工人同情的眼光下回到了車庫咖啡,準備在這里刷夜。在交了30塊過夜費后,我發現咖啡館里比 我想象中冷清的多:三三兩兩的大叔在跟我交換了微信寒暄了幾句后,便找到安頓的沙發睡下了。 “現在的人是比以前少了,原先這個時候一般都有十幾個人還在工作,” 睡眼惺忪的店員小哥在遞給我咖啡時這樣說道。
正當我猶豫著要不要走人時,一位哥們兒在與店員還了會兒價后( “我就呆一會兒,15塊錢 行不行?” ),坐到了我對面。他的項目也很驚人:要做一個 “像36氪一樣,為創業者服務的平臺”。
“就別說已經有36氪了吧,做創業的其他 APP 也不少啊。所以你要創什么?” 我很有底氣地給他看為了做調研下載到手機里的一堆創投應用。
“社交啊!我覺得,36氪的缺點就在于他只是個媒體,往里面加入社交功能就夠了。”“為什么一定要社交?”
“社交網絡社交網絡嘛,有互動才有用戶粘性嘛。你看這整條街聊創業都這么狂熱,在線上也一定能聊呀。”
可 是聊著聊著,話頭開始往奇怪的地方轉移:他開始以一個 “前程序員” 的身份跟我打保票,說我的項目沒希望,因為 “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你想象的那種社交” ,然后開始說服我陪他一起 “創業” :“創業這么辛苦,是吧,很寂寞是吧,你又這么聰明 …… 你看你都困得翻白眼了就不要在這熬夜了!”
凌晨,中關村創業大街變得空無一人。人群和喧囂都隱匿了,興奮和煩惱也都隱匿了。沒有人再在街道上透過玻璃窗觀望,也沒有人再在門楣下鎖眉。只有言幾又的櫥窗里揮著天使翅膀的雕塑還在凝望著整條大街,如同白日里一樣。
媽 的。打發完這哥們時已經早上六點了,精疲力竭的我開始反思這段時間經歷的一切:其他創業者白手起家的成功史,甚至國家對創業的扶持似乎都讓 “創造”、“打拼” 成了種一本萬利的投資。可比起真正計劃著創造新事物的人才,流連在創業大街上的大多數人只是把創業當作平庸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創業這杯咖啡沒涼,那么多 人仍為其迷醉。只是比起令人振奮的咖啡,杯里更多的還是不斷塌陷的泡沫。
七點多,冷森森的陽光已經透進了創業大街上的這家咖啡館。不知誰的鬧鐘響起,叫醒了睡在沙發上的兩個人;他們從包中掏出洗漱用品,睡眼惺忪地走向了衛生間。清晨空蕩蕩的咖啡館里,回蕩著剃須刀與皮膚摩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