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要不要學硅谷

日期:2016-01-26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北京)
[字體: ]

中關村和硅谷的差距有多遠?這是很多創新創業人士思考的問題。作為兩個不同國家的創新創業高地,中關村和硅谷的不同發展模式一直為人所關注。

在許多人眼里,硅谷是創新的榜樣,也是中關村努力的方向。然而不久前,在一次全球創新大會上,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明確表示,有人把中關村稱為中國的硅谷,他們并不贊同。“中關村是中國的中關村,未來是世界的中關村。”

在承認中關村距離硅谷有相當的差距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創新模式問題。

“我們天天喊學硅谷,硅谷在中國人眼里被神化了。”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弗諾斯特沙文咨詢公司中國區的首席顧問、《全球風口——積木式創新與中國新 機遇》作者王煜全認為,硅谷已經不能代表美國的創新。在中國真正了解硅谷的人不多,而現在的硅谷也不再是許多人腦海里惠普、微軟、facebook和蘋果 的那個階段了。

他說,歷史上的硅谷不是現在這樣,如今的硅谷充滿商業味,似乎人人都在創業,希望成為億萬富翁。但硅谷當初的環境恰恰是反商業的。王煜全以微軟為 例,比爾·蓋茨最開始將公司設在硅谷,但是遭到了很多硅谷人的反對,因為微軟對軟件進行收費。而硅谷人認為,“終于有機會建立一種和現實完全不同的文化 ——在這個新的虛擬世界里,他們希望世界大同、平等和免費。

硅谷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叛逆。“在硅谷一直有三股不同風格的派系醞釀成長。”王煜全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一類是以惠普公司為代表的,這是一群以 工程師為主的創業者,他們有創業熱情,但起初不懂市場,只是單純地搞技術;第二類是以喬布斯和扎克伯格為代表的,他們的公司有互聯網精神:另類、叛逆;第 三類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它們把研發的技術孵化成產品。

王煜全認為當下前兩類都已式微,第三類正在成為硅谷的新優勢,而這種高校創新研發并不是只有硅谷才有,在美國其他地區也可見到。

南方電網副總經理王良友曾在2014年去美國考察。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去了硅谷和美國其他創新地區。王良友發現,即便是一些科研實力雄厚并人才濟 濟的地區,如波士頓,也沒有辦法打造出另一個硅谷。“因為硅谷的形成有其地域、歷史和文化多方面原因,并且它已經不是美國的硅谷而是世界的硅谷,它集納了 多國的人才。”

王良友說,“我們在美國考察時,走到哪都問中國能不能產生硅谷,但美國人也說不好(中國)能不能產生。”中國和美國有不同國情,很難進行刻板模仿。但有些做法,值得研究。

伯克利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硅谷當地高校創新創業上起到了牽頭作用。王良友也重點觀察了這兩所大學。在他看來,“在硅谷,高校和創新企業、政府之間 的合作非常密切,它們之間沒有很明顯的界限。比如高校老師也在創新企業里工作。當地的實驗室、孵化器為學生提供很多條件,整個地區的風投、孵化加速等配套 平臺運轉得很好。”

 

 

“在硅谷,大學生基本上是無成本創新,”王良友說,學生有想法,沒有資金、經驗,風投會從企業的管理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允許失敗、鼓勵失敗”是硅谷給人最大的感受。“在硅谷,創新失敗被視作一個經驗,對失敗者沒有歧視。”

同時,在硅谷,除了自主創新,很多大的IT公司也通過兼并等方式掌握專利技術,“我們去一個企業考察,發現它們常年都留有一筆很大的資金以備兼并,近三年這家公司兼并了100多家企業。”王良友認為,中國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都很明確,關鍵在于怎么落實。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