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郭瑩輝
21世紀初,對于北京市民而言,中關村意味著解決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問題的地方。近年來,中關村不斷發展升級,由當初簡單的電子數碼產品集散地搖身變為 眾多高新技術聚集地,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首的六大產業集群。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實施,中關村創業大街也轟轟烈烈地開街迎“創 客”。中關村已經成為國內創新創業的風向標。現在,附近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學子畢業后到中關村創業,全國各地懷抱創業夢想的創業者也借政策和資源便利向此 匯聚,世界知名的國內外科技型企業也紛紛在此建立辦公地點,中關村儼然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名片,全國各地也席卷起一股向中關村學習的熱潮。中關村模式 究竟能否復制?中關村成功的幕后究竟有什么秘訣?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來到對中關村的建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 簡稱北科建),對其董事、總經理郭瑩輝進行了專訪。
北科建當初就是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批復精神而專門成立的平臺公司。中關村是北科建的第一代產品,從策劃到完全建成耗時十年之久。“可 以說,北科建開發了中關村,中關村也成就了北科建。”郭瑩輝介紹說,“中關村是國家傾全國之力打造的,1999年,國務院為了加快中關村建設,成立了北科 建這個平臺。堅持政府指導、統一規劃、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這樣大家就能各司其職,讓政府管政府的事情,市場管市場的事情,政府管理和市場調節協調發 展,從而培養起了中關村。”作為國家示范區、國家試點政策的受益者,中關村有著其他地區難以享有的政策環境,再加上坐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全國重點 大學,以及100多個中科院的研究所,中關村的智力資源、科研力量在國內是得天獨厚的。在北科建集團的有序經營下,中關村逐漸成為北京市的城市地標,甚至 是全國學習的典范和國家的名片。
中關村的成功,使得北科建這個大國企在市場倍受歡迎。2008年,北科建開始了市場化轉型,開創了科技地產市場化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并按照“立足北京、兼 顧外埠”的發展戰略開始布局。“科技新城是科技園區的升級產品,是我們總結中關村開發經驗后的創新產品,在中關村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園區建成了,企業入 住了,但是配套功能不齊,比如沒有商務配套,園區企業與客戶洽談不方便,沒有生活配套,園區企業從業人員只能住在其他地方,每天在路上花費大量時間,也造 成了交通的潮汐式擁堵。”郭瑩輝說。因此,在第二代產品科技新城設計開發過程中,北科建開始三管齊下,產業、商業和住宅同時規劃、同時開發,滿足人在小范 圍內的職、住、娛等各種需求。
“我們認為,科技地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狹義就是指在住宅領域運用科技元素,比如住宅的恒溫恒濕功能,但是我們更偏向于將這種模式稱為地產科技,”郭 瑩輝說,“廣義角度的科技地產是從我們服務對象的角度來說的。比如工業地產服務于制造業,產業地產則服務于傳統制造業加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對于科技地產來 說,客戶群既包括高新技術企業,也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客戶。我們的發展目標不是像住宅開發者一樣——通過買賣房產獲利,而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或經濟結構 轉型。因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自然會在該區域內的比重有所提高。通過高新技術企業的引入,可能會有科技成果的轉化,從而對該地區內傳統 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便利。所以我們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為目標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了目標和定位,確定了發展模式,北科建還要付出很多在產品的后續服務上。“科技地產特別復雜,運營難度大,產業鏈長,多達9個環 節。除了策劃、開發、銷售,我們還要做招商、運營、服務等。比如,在專業化園區,北科建除了提供政策、資本、技術、人才、中介等一系列產業服務外,還提供 公共技術平臺服務。這對中小企業十分有用,因為多數專業技術設備價格不菲,中小企業很難負擔得起,而且一般企業的使用頻率很低,一個企業一年可能就用到1 —2次,這樣就需要我們打造一個公共技術平臺,提供公用的生產研發技術設備,幫助企業降低創新成本,對我們來講,也可以拓寬我們的盈利渠道。” 郭瑩輝 說。
面對眾多地方政府“復制中關村”的邀請,郭瑩輝對記者說,“正如硅谷不可復制一樣,中關村也不可復制。中關村建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雖然可以復制,但是各地 有各地的特色和優勢,要素資源不一樣,不能以彼之長為己所用,各地區的產業定位應該根據區域特征制定。”比如北科建的第二代產品,位于青島的藍色生物醫藥 產業園區,就是立足于青島的海洋研究積淀和生物醫藥類企業密集的區位優勢。
說中關村難以復制,還有另一個原因。科技地產項目往往投入大、回報慢、周期長,一般企業難以承擔。“北科建作為一個大型國企,就要負擔起國企的責任。首 先,要促進地區經濟的轉型升級,助推國家戰略實施,而不是單純考慮經濟效益;其次,要利用國企的資本優勢、資源優勢、信息優勢,開辟新的道路并證明其可行 性,做好市場上的帶頭作用,引領其他社會資本進入國家戰略需要的領域,放大國有資本的作用,”郭瑩輝說,“我們一直在做探路者,開辟出一條原本沒有的路, 或許很艱難,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不是很高,但是引導其他企業都走上這條路,就會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簡言之,我們注重國企責任,也注重經濟效益,始終堅持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