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發力“新三駕馬車”

日期:2016-03-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體: ]

  中關村軟件園。資料圖片

  中關村,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從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戰場”、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生力軍”,中關村不斷肩負重任。

  2015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4.07萬億元,以占北京市2.97%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對全市經濟增長36.8%的貢獻率;戰略性新興產業 集群收入占比71.6%,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近2600家;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始進入世界領先 水平;科技成果輻射帶動全國,中關村的創新能力,正成為新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勇挑重擔,無數個“第一”,撐起創新發展旗幟

  作為我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釋放科技生產力,是中關村的重要使命。打破舊體制束縛,中關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創造了無數“第一”。

  全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率先探索實施“一區多園”統籌體系,部市會商 工作機制,形成全國第一個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政區域的體制機制,率先開展“1+6”、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

  “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 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進行集體學習時作出重要指示。

  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互為牽引。近年來,在國務院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具體指導下,中關村先后實施了70余項改革舉措,涉及創業支 持、人才引進、企業融資、商事登記、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方面,完善部市會商、院市合作、軍地融合等工作機制,形成了多樣化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實現了由 單一領域、碎片化改革向系統性全面創新的初步轉變,不斷形成可復制的經驗。

  目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10項中關村試點政策已經推廣到全國。中關村創業孵化模式、“一區多園”的統籌模式也復制到多地。“新三板”成為全國統一監管下的場外交易市場,為全國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平臺支持。

  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中關村形成了源頭創新、科技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成果使用和再創新的鏈條和體系。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據了解,目前中關村正在加快國際前沿技術領域的前瞻布局,支持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信息安全與軟件定義的下一代網絡、集成電路設計制 造與高端計算、無線通信與光通信、智能機器人與工業控制、3D打印和微納制造、石墨烯納米材料、免疫靶向與基因治療、腦科學、儲能等十大前沿技術領域產業 化創新。

  獨特的生態系統,成就創新創業圣地

  流動、碰撞、聚合、再生,中關村獨特的生態系統,讓各類創新創業要素在這里活力奔涌、盡情綻放,成為創新創業的圣地,成為萬千創業創新者的“夢工場”。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這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包括行業領軍企業、高校院所、領軍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創新型孵化器及創客組織、創業文化六 大核心要素以及市場、法治和政策三大環境。他說:“中關村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一代代中關村人持續努力的結 果。”

  全國最密集的科教智力資源,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敢于創新,不懼失敗”、“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基因和氛圍……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帶動了天 使投資、創新型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中關村聚集,帶來了知識溢出,形成了跨界融合,新創意、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推陳出新。

  “在中關村,競爭大,節奏快,但是環境好,心里舒坦,創業也安心”。

  2016年1月,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北京市經信委、工商局、質監局等部門人員一同深入企業,進行“多對一”服務。對企業遇到的問題進行打包解決,對于共 性問題探索形成新的政策突破,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完善。這在中關村已經成為常態。“政府對我們很重視,我們相信政府”。

  吸引創新創業者選擇中關村落地生根的,是政府為企業提供多種路徑的優質服務,尊重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持續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這正是中關村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背后的“密碼”。

  2015年,中關村知識產權訴前調解中心在核心區掛牌,政府和市場共同為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業者保駕護航;同年10月,全國第一個全要素創新創業融合云 服務平臺——“中關村創新創業網上會客廳”正式上線,在這個融合了政策、技術、人才、金融、知識產權等208個服務機構的1264項服務的平臺上,各種創 新創業要素盡情馳騁;與之同時,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支持中關村創新發展的19條新措施,在中關村探索實行工商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開放企業名稱數據庫等舉 措,簡化工商注冊流程;隨后還實施了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在中關村實施的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進出口“一站式”通關服務,以及食藥監管部門支持中關村食藥監 管和產業發展的12條新政。

  良好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法治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得到充分綻放。

  據統計,中關村新創辦并實際運營的科技企業連年爆炸式增長,2013年新增科技企業6000家,2014年新增1.3萬家,2015年這個數字達到 2.1萬家,從業人員已超220萬,1萬多名天使投資人活躍在中關村,占全國80%;全國有60%的投資案例發生在中關村;涌現了車庫咖啡、3W咖啡、天 使匯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催生了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等一批新業態;“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成為中關村主流創業模式;誕生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 新材料等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出現了今日頭條、融360等一批新銳品牌以及小米、美團、愛奇藝等一批獨角獸企業。2015年“中國U25”創業者中,五 成來自中關村。90后創業者、領軍企業骨干創業者、連續創業者三類群體組成了中關村新的創業大軍。

  在中關村,創新創業已成為風尚,也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人才、技術、資本,“新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奔向科技創新高地

  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搶占世界科技創新高地,成為世界各個經濟體最核心的話題和行動。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世界各大科技園區,無一不在爭搶國際高端要素資源。

  “優化高端要素供給,關鍵是要發揮人才、技術、資本這‘新三駕馬車’的作用。”郭洪觀察世界科技園區的經驗,這樣總結。“多年來,中關村的創新發展實踐,也是這么做的。這充分體現了我國頂層設計者的高瞻遠矚。”

  早在2011年,中組部、公安部、科技部等15部委和北京市共同制定建設了中關村人才特區的13項特殊政策,2014年,又出臺了出入境便利等8項支持政策。

  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有“千人計劃”“海聚”“高聚”人才1752名,“千人計劃”人才占全國21%;留學歸國人員2.2萬名,在中關村創辦企業7000余家;在中關村示范區工作的外籍人員近萬名,其中,外籍專家近2500名。

  促進高端技術供給,中關村建立了鼓勵支持“高精尖”的引導政策,并鼓勵支持企業和產業聯盟開展標準、專利、品牌創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保持創新勢頭。

  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4.8萬件,占北京全市的64.9%。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和聯盟創制標準5017項,其中,國際標準 184項,在衛星應用、節能環保、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標準,重點產業集群核心標準實現了全球新布局。

  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中關村實施了建設全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一攬子改革措施,包括建設“新三板”“四板”、開展投保貸聯動、發展股權眾籌等,引導和調 動社會資本,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示范區上市企業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業超百家。中關村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形成,為科技創新 插上了資本的翅膀。

  經過持續創新發展實踐,“新三駕馬車”同時發力,形成了中關村示范區各園都有“高精尖”的良好局面。

  此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體建設,“跨區域科技新園區鏈”和“跨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初步形成。各園積極 有序與津冀對接,中關村企業已在河北、天津設立分支機構3500余家。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和“一區多園”協同創新共同體,在服務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 已經開始發揮積極作用。

  雄關漫道,拓路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中關村瞄準國際前沿,健步向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