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的品牌盛會——中關村創新創業季活動日前閉幕。在閉幕式的當天,由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發起的中關村并購母基金正式啟動,三期300億元的資金將支持行業領先企業從百億級邁入千億級。這也折射出中關村資本的最新動向。那些憑著一份商業計劃書、一個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就能拿到高投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釋放的是資本回歸理性的信號,也是資本連接經濟轉型的必然。
百億級如何邁入千億級
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的戰略出資人包括京能集團、中關村發展集團、清華控股、甘肅金控、海國投;參與的金融機構包括北京銀行、南京銀行、浦發銀行、郵儲銀行;這只基金由大河資本進行管理。
根據計劃,中關村并購母基金將募集三期,共計300億元,將根據上市公司并購需求設立若干子基金,快速、低成本解決上市公司并購融資需求,助推企業做大做強。未來3-5年,基金將支持中關村領先企業開展1500億-2000億元的戰略并購。同時,海淀區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并購的配套政策,為企業并購進一步增信,支持領先企業跨越式發展。
“這只基金以并購為主,重點支持中關村的上市公司做大做強,推動這些企業從上百億元的規模向千億元級別邁進,快速成長。”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的戰略出資人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李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企業從百億元到千億元的過程中,需要并購一些對它有用的技術、產品,但依靠企業自身確實有難度。在她看來,這只基金的誕生非常符合中關村上市企業現階段的需求。
“從基金角度來看,已經領先的企業再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中關村已經進入了領先企業再創新的時代,這也是中關村創新發展未來的新動能。”劉志碩這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劉志碩是中關村大河資本的合伙人,中關村大河資本則是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的管理公司。在他看來,中關村企業的創新不是能力,而是基因——不斷進行再創新的基因。未來,這股力量的強度會變得更大,例如:輸入規模的擴張、利潤規模的擴張、市值規模的擴張。“這并不意味著早期創新不重要,而是創新在不同階段的狀態。”
劉志碩預判,未來十年里,中國將是細分市場的領先者,將全面擴張市場份額,進而擁有定價權、利益保護能力、內部創新的動能。“未來,除了幾個有限的領域外,中國都將是領先企業擴張市場份額的階段,中關村并購母基金正是聚焦于此。”
事實上,海淀區發起這只基金還有另一層深意。“中關村并購母基金還會全力支持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走向京津冀,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跨區域合作,實施國際化戰略,聚焦全球高端創新資源,通過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等科技金融元素的完善來支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建設。”海淀區區委副書記、區長于軍表示,也希望這只基金的設立,帶動更多國內外的并購基金落戶海淀,共同建設全國并購資本中心。
毋庸置疑,中關村并購母基金也面臨一些挑戰。“中關村母基金的運營發展在新的領域下,是全新的發展階段,它面臨很大的壓力,需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呵護、共同配合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目標。”于軍直言。
資本新動向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中關村并購母基金也從一定層面折射出了資本聚焦中關村“雙創”的新動向:青睞技術創新,關注“高精尖”產業,服務經濟轉型。
海淀是中關村的發祥地,也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同時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這里有一條200余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這里是我國“創新創業”的風向標:投資人到這里找項目,創業項目到這里找資本。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對于投資人來說,僅是商業模式創新、消費升級的創業項目已不太容易拿到“錢”了。
“不同的投資人對不同的產業、項目和階段有不同偏好。以中關村發展集團為例,我們也在調整自己的思路,關注集成電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三大領域。”李妍說,中關村發展集團未來將更關注前沿性、顛覆性、原創性、有技術含量的項目,也就是技術創新的、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項目。“改變全人類的生活方式還是要靠這些頂尖的技術。像O2O、消費升級、純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是不會投資的。”
李妍稱,從階段上來看,中關村發展集團的資本注入偏早期,天使輪、VC輪投資比較多。“我們對比過中關村與硅谷,目前我國支持創新創業的資金關注后端的比較多,因為前端風險比較大,今后我們還是會繼續堅持。”
據了解,目前中關村發展集團通過資本已經支撐的項目有很多,例如落地懷柔的納米產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抗癌新藥等,接下來還會關注新能源、集成電路等。
除了中關村發展集團這樣由北京市委市政府打造的市場化投資平臺外,其他類型的資本對投資項目也有著類似的看法。
“我們更關注有技術創新的項目,也就是有核心技術、有技術門檻的項目,單純的模式創新時期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關注的核心是技術和模式聯帶的創新。”中關村天使投資百人匯認證會員、云石資本合作人郭旭升說。
雷鋒資本是北京宜中圣哲投資有限公司為服務“雙創”而獨立設置的基金,主要投資種子時期的創業項目。“我們一大塊是投資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項目。”雷鋒資本始創合伙人張立強介紹,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互聯網+”或者是信息化升級。而這些企業越是傳統風險越大,因為很多企業沒有互聯網基因,也沒有人才和團隊。于是,雷鋒資本開創了獨特的投資方式: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項目由雷鋒資本全部投入,在企業滿意后再洽談付費或股權合作;如果企業不滿意,風險由雷鋒資本全部承擔。
英諾天使基金的創始合伙人李竹也比較喜歡投資技術創新類的項目,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這些有技術含量的項目是我們的重點之一,我們不僅投,而且投資速度還快。”李竹說。
與上述幾位投資人不同的是,李竹在關注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在關注文化創意類的項目,像動漫、游戲、文學、影視、社交媒體等。
是寒冬還是更冷靜
了解了資本的偏好,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資本寒冬”的聲音在中關村此消彼長了。事實上,投資人對于項目的遴選更加理智與理性,他們也更清楚全社會更需要什么樣的“雙創”。與之前相比,創業者拿著一份商業計劃書、做一個App就能拿到很多投資,估值動輒上億元、十幾億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無論投資的階段如何、聚焦的項目怎樣,上述幾位投資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他們在投資時更加冷靜,這對營造中關村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是一個好的態勢。
“大家都趨于理性,不是一味地追概念了。”郭旭升坦言。
“的確,大家越來越理性,很多人稱進入了資本寒冬。其實,我們真正的投資人喜歡這樣的寒冬。之前有些不理性,也就存在一些泡沫,一個創新創業項目的估值虛高得很,這對創業者也不是好事:他一下子拿了好多的資金,也就不是創業的心態了。對于投資人來說,有些項目本來就值那么多錢,對于投資人來說是壓力很大。”李妍說。
“資本的理性回歸其實是一個普及的過程。比如前兩年,當投資人投入一些趕潮流的項目時,收益達到十倍、百倍,容易讓大家盲目,讓大家忽略風險。”張立強一直在強調,“雙創”的浪潮讓創業門檻降低了,但創業成功的門檻一直沒有變,資本應該回歸理性。
“門檻低就意味著很多人能夠‘進去’,但更多的人是‘出不來’的。所以,現在的很多投資人都關注高門檻的項目,比如技術創新的,‘高精尖’就是高門檻。因為只有他可能做出來,一旦做出來就是全球領先的項目。對于經濟社會的貢獻也不言而喻。”李妍進一步進行了說明。
北京商報記者也拿中關村與硅谷進行了對比。一直以來,硅谷并沒有所謂的投資熱潮,而是一直保持一個良性的投資狀態:看似波瀾不驚,但好項目必然會得到投資。眾多投資人也一直認同資本要盡快回歸理性,尤其是在“雙創”方面,這是必然的過程。
從李竹的觀察來看,伴隨著資本回歸理性,創業項目的估值比去年降低了約三成,這樣的變化從創業者角度感受應該最為明顯。
那么,創業就得不到投資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創業者來說,應該放平心態,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鮮明的特色做出來,清晰地表明解決的是哪部分人的哪部分痛點問題。好項目還是有錢的,有錢的找不到好出口的還是多的,但包裝一個新概念就往里砸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郭旭升特別提醒創業者,玩概念的時期確實過去了。
北京的經濟轉型目前已步入深水期,“雙創”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撐。發展離不開資本,在這樣的時期更是如此。
“目前的經濟轉型是依靠資本的紐帶來完成的,并不是靠貿易或者行政的干預。現在是通過資本的聯系,來使得技術領先者來淘汰落后產能,來創造新的產能。”劉志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