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改革的深入,中關村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釋放。截至2016年10 月,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32463.1億元,同比增長14.4%,增速高于2015年同期4.1個百分點;實現技術收入4596.7億元,同比 增長19.4%,對總收入增長貢獻率為18.2%;超三成中關村企業前十月科技研發強度超過10%……
科技創新在哪里繁榮,發展動能就在哪里匯聚。人工智能、原創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落地,眾創空間、產業聯盟等新模式、新業態爭相涌 現。創新為新常態下的新經濟注入轉型升級的力量,如今的中關村,已從政策、環境、模式等多個方面,為科技創新鋪就一條平穩高效的“快速通道”。
頂配版“程序猿”的世界
如果繪制一份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流入的熱力圖,顏色越深,代表這個區域吸引的人才越多。那么人們會發現,北京就是一片顏色很深的區域。以中關村為核心,北京像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全球創新創業人才來到這里實現夢想。
這里是中關村。這里的人們幽默地稱呼自己是“攻城獅”——獅子的獅、“程序猿”——猿猴的猿。不過在這里,最受尊重的既不是獅子,也不是猿猴,而是“牛”,“技術大牛”的牛。
地平線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算法副總裁黃暢就是這樣一位“牛人”:清華的本碩博、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后,擁有多項國際專利。說一件小事,我們現在用手機拍照,常會出現一個或幾個準確識別人臉的綠色框框,這叫做人臉檢測技術,就是黃暢開發的。
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是目前中關村最火的話題,也是地平線公司正在做的事。創始人余凱曾說,“我們的人才是一般創業公司不具備的。”的確,除了黃暢, 他們還有羅恒,羅恒的老師是被譽為人工智能三巨頭之一的約書亞·本吉奧,還有楊銘,曾是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創始成員之一,還有一位聯合創始人 方懿,曾經是諾基亞大中華區研發副總裁。
如今,在中關村,人才、技術和資本形成了新的“三架馬車”。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揭示了這里的核心優勢,那就是“時代+土壤”=更容易成功。
人才、技術的聚集,帶動了資本的聚集,促進了創新創業的活躍;而當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釋放,又形成了新的磁場,吸引著更多的人才。如今,中關村地區 中央“千人計劃”入選人數為1188人,占全國總數的20%。中關村海歸創業人才超過3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8000家,成為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數量 最多的地區。
機器如何去看懂這個世界
曾經有人認為,硅谷可以做原創技術也就是0到1,而中國只適合做商業模式復制,也就是1到N。事實證明,這一觀點站不住腳。越來越多的中關村企業在做核心技術的創新,它們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創業項目非常豐富。
前些年,公安機關在抓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需要調閱大量的監控視頻,民警們徹夜不眠一幀一幀地看。而今天,同樣的工作只需要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的時間。而這就是屬于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智能手機、互聯網、金融、商業到安防等領域。人臉識別能精確到什么程度?商湯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楊帆給我們打了一個比方:“商湯機器認錯的概率,相當于一個7位的數字密碼你隨便輸,蒙中的概率。”
商湯科技,是中關村里一家致力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的創新型科技公司,總部位于清華科技園,神奇的“刷臉”的技術就孕育于此。
商湯科技的人臉布控系統抓拍的速度是0.1秒,非常非常快速,可用于疑犯追兇、找人、尋人。所謂人臉識別,就是將人的臉部信息輸入海量數據庫中進行檢索,以最快的速度精準確定要找的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用一句話作了概括:機器如何能夠去看懂這個世界。
近三十年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迅速發展,國外科技巨頭的人工智能技術大放異彩,中國的人工智能也開始在國際技術競爭中嶄露頭角。商湯科技在2015、2016年ImageNet計算機視覺挑戰賽中,獲得世界冠軍。
包括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在內的許多華人科技人才都曾供職于像微軟這樣實力雄厚的科技集團,然而在供職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后,他們選擇回國創業。
拳拳赤子心,再加上中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正是海歸潮涌中關村的秘密。正如回國創辦商湯科技的楊帆所言,有人說中國就是copycat,就是美 國做什么,我們把模式復制過來。不光是我,包括我們團隊的很多人,其實是不能夠認同這個觀點的。我們為什么不能有一些中國自己的企業,把這些最優秀的科研 成果,真正地在中國市場上快速落地,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生活的改變。
安檢,誰敢跟我藏貓貓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北京中關村向周邊輻射帶動能力穩步提升,特別是科技企業,加速京外布局,助力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在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四的天津港,中關村一家公司的安檢設備,每小時可以給上千輛集裝廂貨車拍出透視照片。
每天,一輛輛集裝箱貨車載著貨物,在天津港依次通過安檢。同方威視現場工程師李鵬舉笑著說,雖然自己沒有“火眼金睛”,可是利用輻射成像技術的安檢設備卻相當于一雙銳利的“透視眼”,通過它就能查找到每一絲風險。安檢設備相當于一個照相機,給集裝箱拍一個透視的照片。
為天津港提供安檢設備的公司是一家來自中關村的企業——同方威視。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有點陌生。然而實際上,我們坐地鐵、乘飛機、聽演唱會、包括參加奧運會這樣的大型活動,基本上處處有他們的身影。
今年是現場工程師李鵬舉工作的第10個年頭。10年來,他感觸深刻的是檢測效率越來越高,以往需要排隊通過的大貨車,現在幾乎再也看不到它們排成長龍了。最早的設備大概1小時最多20個車的機檢量,到現在1小時能達到上千臺的機檢量。
同方威視其實是一家脫胎于清華大學的企業。企業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把清華大學當時研究的安檢技術轉化為實際的應用產品,而安檢設備投入市場后發現了 大量的現實需求,企業又將這種需求反饋給學校的實驗室。現在,同方威視最新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叫作毫米波人體安全檢查系統。在業界,這又是一項 顛覆性的技術。比如說,今后在機場過安檢時,我們可能不再需要那種人工接觸式檢查了,安檢門能自動識別人身上是否攜帶了危險品和違禁品。
在頂尖人才和團隊的推動下,中關村已經在人工智能、原創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涌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累計創制國際標準184項,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中關村已經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神奇的石墨烯會改變世界嗎?
本月初,中國航發航材院宣布,成功研發出新型石墨烯鋰離子電池。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擁有國內更集中的石墨烯研發資源。今年年初,100多家單位在京聯合成立京津冀石墨烯產業發展聯盟,預計到2017年底,年產值將實現20億元。
事實上,石墨烯是一種新材料,它可以用“神奇”來形容。因為沒有缺陷的石墨烯是完美的,它的性能可以達到最薄、最硬、最導熱、最導電。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教授發現了石墨烯,并因此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獎。
在我國,石墨烯研究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國內公認的一流的研究平臺就在位于北京西山腳下的一家企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王旭東團隊經過10 多年自主研發,在石墨烯應用領域形成了40多種新材料產品,如超輕防彈衣、石墨烯隱身材料、飛機零部件、動力電池等。目前已形成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品 質、低成本、易分散、層數可控、比表面積大的石墨烯納米片全套制備技術,并成功開發百余種石墨烯材料。
依靠這些突破,中國雖非首個石墨烯研發國家,但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石墨烯隱身材料、防彈材料、增強金屬材料、石墨烯鋁導線等應用概念,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談到最開始對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王旭東笑著表示,石墨烯怎么應用?在最開始就出現過難點,當時全世界都沒有技術路線圖,必須做創新,因為沒有可以仿 的。在我們還不知道科研怎么做的時候,先在管理體系上做了一個創新。院里選了一批34歲以下的博士,先做了一個虛擬的石墨烯中心,把大家組織在一起進行討 論,規避了以往那種科研的論證體制。以往你需要論證這個事可行,然而這里面其實是有悖論的,因為創新的就未必可行,可行的一定是別人證明過的。所以我們突 破這個體制,不需要你論證,只要你說出合理性,院里就給你撥錢,支持你研究。
靈活的科研創新機制,使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每年在石墨烯新材料領域加速研究,研究方向也從原來的不到10個,發展到目前40多個。
中關村發揮高校院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實施“1+6”“新四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改革,賦予單位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布局一批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國際前沿技術創新成果。
今天,在這片全國科教智力資源密集的地方,創新創意迸發,創新活力噴涌。從神舟飛天到蛟龍入海,從納米材料到集成電路,從人工智能到節能環保,一批批世界領先的原始創新成果將在中關村不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