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生物銀行”6月開張 可儲存人體干細胞

日期:2017-01-12  來源: 華夏經緯網
[字體: ]

這個 “銀行” ,存的不是錢,而是組織、血液、干細胞、器官、DNA等生物樣本以及與其相關的臨床、病理資料。昨天(1月10日),北京市首家“生物銀 行”落戶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目前正在施工中,預計將于今年6月開張。首單大生意便是攜手北京安貞醫院成立全國首家心血管罕見病研究中心。

一期庫容量達300萬份細胞存儲能力

生物銀行又稱生物樣本庫,主要收集、存儲研究用生物樣本(包括組織、細胞、血漿、骨髓和生物體液等),以及與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臨床與隨訪信息數據。其核心價值——利用其龐大和詳細的樣本數據,為人類健康服務。

可以說,生物樣本庫是世界上最有意義的“銀行”,因為它儲存的是比金錢更珍貴的健康財富,是讓健康增值的產業。在21世紀初,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 積極打造有影響力的“生物銀行”。2012年3月,存儲樣本總數超過5000萬份的“英國生物樣本庫管理系統”在英國開業。同期,存儲量為600萬份的生 物樣本庫也在哥本哈根落成。美國RAND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本世紀初美國生物銀行存貯的人體組織樣本數量超過3億份,并以每年2000萬份的速度增加。

我國生物樣本庫起步較晚,在標準化、質量、人才等方面存在瓶頸。國內已經推進的樣本庫建設,由于缺乏足夠的交流與溝通,不同樣本庫在建設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管理和質量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同國外的樣本庫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作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2017年重點開展的創新性建設項目,中關村“生物銀行”是由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孵化器公司和北京起源愛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力打造 的生命科學高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孵化器公司總經理李一平介紹:“中關村‘生物銀行’將打造國內首家國家級的細胞存儲機構,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一 期庫容量達到300萬份細胞存儲能力。中關村‘生物銀行’將建立各類組織工程種子細胞的實驗室處理標準和質量控制鑒定體系,實現生物分子醫學大數據,服務 于精準醫學,為中關村打造生物樣本存儲和研發國際頂級平臺。”

記者了解到,中關村“生物銀行”遵照國際標準建立,在零下196℃的液 氮中進行保存,24小時無死角監控,絕對保證生物樣本的存儲安全和系統的品質管理。國家級的細胞存儲機構只是“生物銀行”的1.0版本,將用于組織工程項 目和各項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向公眾傳遞細胞存儲及生物醫療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研究的進步和存儲需求增長,會增加更多生物樣本類型,逐步打造千萬數量級的 儲存能力。

成立心血管罕見病研究中心

據估算,全球罕見病患者約3.5億,其中80%的罕見病為遺傳病,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定的心血管系統罕見病就有130余種。中關村“生物銀行” 攜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成立全國首家心血管罕見病研究中心,以大數據的生物樣本助力心血管罕見病研究。

以往,對于罕見病的研究一直受困于樣本量小、患者分散、隨訪不足和組學數據缺失等瓶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蘭峰介紹,罕見病患者無藥可用 這一現象在我國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他認為,收集、儲備罕見病患者數據和生物樣本,對臨床診斷和藥物研發至關重要,通過與中關村“生物 銀行”的合作,心血管罕見病研究中心將與全球的罕見病研究機構共同搭建世界性的醫學研究平臺,讓罕見病研究走出樣本量小、組學數據缺失的困境。

中國醫師協會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臨床應用工作委員會委員、瑞特愛心專家團隊代表王亞軍,從事細胞技術臨床轉化項目十余年,他說:“在前沿研究中,干細胞 已經用于燒傷、燙傷的細胞再生組織皮膚修復,未來更有望成為醫學界的萬用細胞,應用于白血病、癌癥及慢性病防治,乃至人體組織器官再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