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青海中關村,讓更多創業者實現“綠色發展夢”

日期:2017-01-17  來源:青海新聞網
[字體: ]

省委提出的“四個轉變”包括“從研究地方發展 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的轉變”。在青海,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海東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比接近全省80%,2017年,青海工業總量 有望重新站上千億元臺階。轉型升級成效初步顯現,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特色生物等戰略新興產業已成為重要增長點,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1月16 日,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占恩向媒體介紹了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主動融入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成就 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的系列成果。

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占恩發布相關新聞

2012年以來,青海中關村基地充分依托北京中關村科技、人才、品牌、產業優勢,結合海東 區位、資源、政策優勢,在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人才互訪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嘗試,目前,已有超過1000人次的北京中關村企業家到訪青 海中關村基地,29家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青海。近五年來,青海中關村基地按照“綠色、低碳、聚集、循環”的產業定位,構建了從“眾創空間-孵化器 -加速器-產業化”的完整創新創業生態鏈,著力打造海東市乃至青海省的“人才集聚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企業孵化基地”。目前,青海中關村基地已累計入駐企 業163家,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36.09億元,2016年實現產業投資40億元,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成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成就西北首個全球低碳小鎮

青海中關村基地在產業方向上堅持“構建高地、突出特色、追求低碳”的規劃理念,充分發揮青 藏高原綜合資源優勢,將產業聚集與生態保護結合,確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健康環保、信息技術五大產業和科技孵化服務的獨具特色的“5+1”專、 精、特、新產業集群;在空間規劃上堅持“環保、科技、循環”的規劃理念,以高標準建設污水處理站、固體廢棄物處理場等環保設施,對入駐企業實施嚴格的環保 管控,在青海中關村基地內實現廢水、廢氣零排放;在環境建設上,充分促進科技與生態融合發展,建設清潔能源智能微電網、平安柳灣水系景觀公園等生態項目, 實現了園區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建設目標,并于2014年被APEC組織認證為西北唯一的“全球低碳小鎮”示范項目。

完善創新創業鏈條種下“梧桐樹”

按照為創新創業提供全要素支撐、全周期服務的思路,青海中關村基地打造了“眾創——孵化 ——加速——產業化”的完整創新創業鏈條。建設了1000平方米、提供102個工位的眾創空間“海東驛站”,以零收費的方式為初始創業團隊提供一個包括工 作、社交、洽談和重大事項發布多種功能的低成本、便利化創業平臺;建設了四萬平方米孵化器大樓海東科技創業大廈,整合精準、高效的創業扶持資源,服務小微 企業迅速發展;建設了6棟14個單體、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作為企業加速器,為創業企業迅速實現規模生產提供便捷化、低成本的環境支撐;整 合了超過兩萬畝工業用地作為產業化項目落地載體,“七通一平”的基礎設施條件已基本完善,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會展中心、公租房、 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務設施即將投入使用,為青海中關村基地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斷飛來“金鳳凰”

5年來,青海中關村基地已聚集博士30人以上,碩士50人以上,己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 27家國內頂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加大人才柔性引進力度,賈利民、田子建、陳東立三位企業家獲評為青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周偉、易頔兩位企業家入選青海 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 ,人才公寓獲省人才辦授予“青海省(海東)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基地”和“人才之家”稱號,引才、聚才、成才環境不斷優化。

“金鳳凰”誕下“金蛋”

2016年,青海中關村基地成功通過科技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審,成功搭建一個院士工 作站、一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資30億元的“比亞迪動力鋰電池材料生產及其回收項目”等一批支柱型項目陸續入駐,產業聚集程度日益提高、核心競爭力 不斷增強,申請專利202項,授權103項,入駐企業青海仁一藥業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東立入選省第十一批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海百能儲能技 術、青海明陽環保3D打印油墨技術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入駐企業多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全省相關領域的空白。

科技金融共同體生態圈為創新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目前,青海中關村基地成立全省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資擔保機構海東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積極整合 政企銀保多種途徑的金融資源,針對科技型企業特點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目前已完成企業融資和大學生創業項目融資68家,融資額6200萬元。積極推動設立2 億元規模的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天使資金、風投資金等社會資本投資重大產業項目。開展多種形式的政企金項目推介活動,加強對入駐企業的融資能力輔導,打造 “科技金融共同體”。

王占恩說,當前,青海中關村基地正以全面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目標,按照“轉型、規范、提升”的工作思路,對照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標準,全面提升基地發展水平。

青海中關村基地將實施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的“四大計劃”,實施完善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零度 計劃”,進一步加快眾創空間、孵化器、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購置3D打印機、多媒體直播設備等公用創業設備,加強專利轉讓、證照代辦、金融、會計、法 律等中介服務,提供全要素、低門檻、低費率的便捷創業資源,使創業者能夠方便快捷地“拎包入駐”開啟創業歷程;實施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領軍 計劃”,充分依托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專家公寓和人才公寓的良好條件,秉承“以人引項、以項帶群”的思路,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引進和培養出一批寬 口徑、復合型、高素質的優秀產業人才,做好人才服務工作,加大柔性引智、人才交流的力度,打造全省人才聚集基地;實施加速科技企業發展的“巨人計劃”,著 力加強企業自主研發主體地位的確立,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抵扣、技術轉讓費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對入駐企業申報發明專利予以獎勵,鼓勵企 業設立研發實驗室,推動設立青海百能鋅溴液流儲能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支持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扶持科技企業上市的“登峰計 劃”,重點支持百能匯通、明陽環保等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掛牌上市,引導企業按照上市標準苦練內功,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填補園區尚未成功孵化培 育上市企業的空白。

未來,青海中關村基地將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擴大科技企業規模,加快發展特色化與 專業化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實現每年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家,研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大于4%,從事研發的人員占園區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大于 6%,每年申請各類專利數200件以上,每年授權專利數100件以上,每年完成技術創新投入5億元以上,到2020年高技術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8%,研究 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提高到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

按照“制定一套服務政策、打造一套服務體系、理順一個服務機制、培育一支服務隊伍”的“四 個一”思路,青海中關村基地將對入駐企業進駐、建設及生產等每個環節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建好優質服務平臺,提升基地 綜合服務能力,提高服務工作標準化、精準化水平,精心呵護入駐企業發展,使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為投資興業的“樂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