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逐夢京津冀·產業對接】
搭建協作平臺 助推產業對接
一個北京中關村 河北多地開新花
2017年2月9日,在河北正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家莊中博汽車有限公司員工在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出廠前檢驗。新能源汽車是正定科技新城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由中關村統籌建設的正定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上百家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落戶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在我省許多地方,中關村這個高大上的名字已不再陌生。
中關村,我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源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勇立時代潮頭的中關村,正加強與河北各地合作,以新技術、新理念助推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在燕趙大地上開出一朵朵“新花”。
從1.67平方公里到70.5平方公里,正定將搭建京冀兩地高端產業協作平臺
2月9日,驅車行駛在河北正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定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高軍激情滿懷。
園區道路、水電氣熱、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工或正在建設,一些項目已經投產。“正定科技新城,正從藍圖變成現實。”高軍說。
“這片土地有1.67平方公里,是正定科技新城的核心區。”指著道路旁一片平坦的土地,高軍說,由石家莊市與中關村合作,這里將建設石家莊(正 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構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及裝備制造全產業鏈,打造繼上海、北京、西安之后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第四極。
中關村是全國重要集成電路產業基地,產業發展需要更加廣闊的空間。在京津冀三地打造的“4 N”產業格局中,正定是重要的產業合作對接平臺,具備承接大型封裝測試生產線的條件。“需求對接、優勢互補”,為雙方開展高端產業戰略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雖然目前石家莊(正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這棵“大樹”還未成型,但“種子”已經開始發芽。正定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局長王文俠說,目前已經有中電四公司集成電路封測基地廠房建設項目、中科微公司8/12英寸先進IMEMS集成制造技術項目等多個重大項目落戶。
2014年12月,石家莊市政府與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簽訂共建石家莊(正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合作框架協議。“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跑北京,與相關企業對接。”王文俠說,兩年多時間,他已經對北京的地鐵了如指掌,光交通卡就丟了兩張。
“正定科技新城由京冀兩地政府整合中關村和石家莊市優質資源共同推動建設,規劃面積70.5平方公里,將搭建京冀兩地高端產業協作平臺。”王文俠拿出園區規劃圖,給記者描繪正定科技新城的未來。
從1.67平方公里到70.5平方公里,正定科技新城將以中關村優勢產業資源定向導入為驅動,提高正定集聚資源和高端產業的能力,引導兩地圍繞泛半導體、智能硬件等國家重點引導發展的產業領域協同布局,推動兩地共同發展。
從規劃到現實,正定科技新城的建設步伐正逐步加快。2016年10月,中關村發展集團、石家莊建投、正定高新區建投等五方共同投資成立石家莊中 關村協同發展有限公司,統籌推進正定科技新城建設。去年11月,2016京津冀協同發展石家莊(正定)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暨正定科技新城“十三五”發 展推介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召開,總投資244.1億元的11個京津冀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從首個京外“分店”到多點開花,中關村將助推京津冀實現創新資源和產業對接
發揮中關村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助推京津冀實現創新資源和產業對接,正定科技新城并不是首個示范項目。
2014年5月11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數谷大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正式掛牌,這是中關村海淀園在京外落地的首個“分店”。
從省科技廳了解到,近年來中關村與我省各地的合作正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曹妃甸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有8家中關村企業落地;中關村在保定設 立的創新中心交付使用;唐山高新區與中關村華清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合作成立京津冀石墨烯產業發展聯盟;承德高新區與中關村建立京外首個協同創新 共同體示范區……
根據工信部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聯合編制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將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而科技創新中心將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體。
“我們要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標準打造正定科技新城。”石家莊中關村協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王建華說,正定科技新城將致力于發揮在整個石家莊市的引領和服務作用。
產業是正定科技新城發展的基礎。王建華介紹,近期京冀兩地將聯合逐步建成適合現代產業發展的園區基礎設施,按計劃承接北京泛半導體、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現代物流等產業轉移。
根據規劃,中期正定科技新城將初步與北京形成“同城化”發展條件,重點項目引領產業發展作用顯現,實現兩地產業互動發展。遠期成為京津冀區域重要增長極,實現與北京同城化發展。
相關新聞:
北京對津冀三年投資4150億元
石家莊新樂市,三元河北工業園用上了世界領先的全自動化生產技術,成為北方地區最先進的奶制品生產基地;滄州經濟開發區,北京現代新工廠正成為 引領河北高端制造的大型產業基地;唐山曹妃甸區,首鋼深度參與建設投資的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內“明星”云集,引導北京產業轉移對接……
京津冀產業協同正從藍圖走向現實。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對津冀的投資三年累計已達4150億元。
與過去“聚”與“招”的姿態不同,如今的北京,“減”是城市發展詞典里極為重要的關鍵詞。
去年全年,北京關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335家,近四年累計關停1341家,提前一年超額完成1200家的關停目標。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產業,為科技服務、金融、文化等能耗低、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
進退之間,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區將實現高端產業的高效聚集。以總面積10平方公里的中關村西城園為例,按照去年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1600 億元計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就可以產生160億元的財富。而此前,整個動批市場,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產值不過6000萬元,還給西直門一帶帶來交通擁擠、環境 嘈雜、治安欠佳等難題。“三年來,北京產業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一般性制造業、批發零售業、農林牧漁業開始下降,文化、金融、科技服務業在提升。”北京市 發改委主任盧彥說。
在北京,產業瘦身是破解發展難題、治理“大城市病”的必然選擇;在津冀,跨區域產業布局遍地開花,也拉開了整個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幕。
京津冀產業協同,首都國企沖在了最前線。首鋼、北汽、金隅、京東方、三元等一批大型國企紛紛布局天津、河北,通過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帶 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中關村也將自己的金字招牌和創新創業生態與津冀共享,在天津寶坻及河北保定、秦皇島、承德等地合作共建的科技園區正取得積極進展。
產業協同發展,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目前北京正會同津冀兩地協同辦,共同研究制訂加強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將以曹妃甸區、新機 場臨空經濟區、張承生態功能區、濱海新區4個戰略合作功能區為主體,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寧河京津合作示范區等一批特色園區為支撐,形成集聚和示范 作用,推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升級轉移。
聚焦“一張圖”,展開“一盤棋”,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版圖正在加速重構,產業高端化特征日益顯著。據統計,京津冀三地三次產業構成已由2014年 的5.7∶41.1∶53.2,調整為2015年的5.5∶38.4∶56.1,三地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協同發展樣板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中國的硅谷,改革的“試驗田”,創新的“先行者”。坐標移動150公里,渤海灣畔、海河下游,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天津濱海新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提出以來,濱海新區與中關村不斷加深合作,人員互通、智力相融。2016年11月22日,兩股改革創新的“洪流”匯聚在 渤海之濱,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揭牌。流動、碰撞、聚合、再生,中關村獨特的生態系統“克隆”至濱海新區,三個多月來,各類改革創新要素不斷 向這里聚攏,活力奔涌、盡情綻放。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建設成為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高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
三個多月時間,90多個日夜,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搭乘協同發展的“快車”不斷“提檔加速”。截至目前,園區新增注冊企業35家,正在核名企 業37家。正在跟蹤的項目60余個,其中重點推進的項目20余個,包括百度創新中心、北塘輕軌樞紐站綜合商業開發項目、歐盟離岸服務中心等。
目前,天津北創百聯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經吸引20家企業入駐,成為科技園中最大的孵化器。走進北創百聯敞亮開闊的開放式辦公區域,各個創業企 業或團隊都在緊張忙碌著。一處工位上,博思凱科技教育創業公司工程師許正,正在通過電腦編程操作機器臂,向大家做演示。“我希望通過科技訓練,提高青少年 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許正去年剛從河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年底便入駐北創百聯,“這里給了我很多優惠條件,特別適合創業孵化。”他說。
前不久,來自北京的建普奇正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正準備將公司從北京中關村搬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作為國內時間頻率領域領軍企業,他們要投資數十億元將四大基地轉移到天津。
該公司CEO雷大耕說:“我們的研發基地、產業轉化基地、產品基地和培訓基地都要搬到這里。中關村高科技政策、濱海新區在自由貿易、金融、制造業方面的人才優勢在這里都能享受到。”
“目前,京津兩地正在就協同創新、利益分享、產業招商模式等進行研究和探索,力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濱海新區區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 委會主任張勇說,科技園在2017年重在體制機制創新,要把兩地的政策、制度創新成果疊加,在此基礎上形成升級版,形成一個既服務于園區又輻射濱海新區, 甚至輻射到京津冀更大范圍的服務體系。
“京津兩地共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就是要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統籌利用高端創新創業要素。”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許強表示,雙方還將設立運營服務公司和產業發展基金,打造互利共贏、高端融合的創新示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