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互聯網產業園集中了多個眾創空間。圖為博恩互聯網金融眾創空間的二維碼墻,包含了數百個合作企業的二維碼。
7月6日,兩江新區出臺了一條鼓勵創新的政策,將對新區內獲批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的機構,一次性獎勵300萬元。
這只是兩江新區不遺余力推動創新系列舉措之一。按照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有關要求,近年來,兩江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重慶45條”“創新兩江40條”和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為抓手,以照母山科技創新城和水土高新城為核心平臺,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切實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強化頂層設計
提供戰略支撐
去年5月,國務院批準確立了全國首批28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重慶兩江新區位列其中。兩江新區快速成立相應機構,加快編制“雙創”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該方案切實解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出圍繞實現國家戰略定位,全面提高開發開放水平,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大戰略部署以及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牽引,開展“雙創”政策的先行先試,集聚創業創新資源,打造“雙創”企業集聚區和“雙創”人才高地,構建充滿活力的“雙創”生態系統,為兩江新區建設成為西部創新中心窗口和內陸開放高地提供戰略支撐。
此外,結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兩江新區又制定出臺了《重慶兩江新區促進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試行)》《重慶兩江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政策(試行)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政策,強化了“雙創”頂層設計,最終形成了被“雙創”人員津津樂道的“創新兩江40條”。
建創新載體和平臺
互聯網學院應運而生
去年11月,總面積15.5萬平方米的重慶互聯網學院開院辦學。這是國內首家以互聯網命名的學院,學院以“實訓+就業”、“培訓+創業”和再培訓的教育模式進行試點。
目前,重慶NIIT軟件學院、東軟睿道、網龍教育、麥子學院、達內、源碼時代、APPCan、聯通學院、八戒教育等9個重點項目和12家合作高校已經入駐重慶互聯網學院,它們將為兩江新區乃至重慶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而這,僅是兩江新區建設“雙創”載體和眾創平臺的一個縮影。
目前,兩江新區已建成騰訊(重慶)、賽伯樂(重慶)等32個眾創空間,入駐企業547家;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5個和專業孵化器7個,總面積超10萬平方米。
“下一步,我們還將出臺孵化平臺建設扶持、經營扶持、認定獎勵、培優獎勵等政策。”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局負責人介紹,今年還將力爭新建眾創空間3家,新培育國家級眾創空間2-3家;新引入小微企業400家,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載體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同時,推動眾創空間升級,提升品牌形象。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
建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由于兩江新區聚集眾多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外向型產業,因此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是發展重點。
目前,兩江新區已啟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建設,并在設立知識產權法庭基礎上,新設立重慶汽車摩托車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該新區先后組織50余家企業200余人次開展大規模企業知識產權培訓4次,并對全區500余家企業開展各類知識產權宣傳輔導。
不僅如此,兩江新區還以重慶互聯網學院為依托,加強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校、培訓機構和龍頭企業合作,協同培養符合兩江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能技術人才。
同時,兩江新區還積極開展“兩江創新創業進高校招聘暨雙創宣講活動”,達成就業意向人數約五千人,為新區雙創事業注入新生力量;積極實施人才引進計劃,與人社部共建“中國重慶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優秀留學生回國創業,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目前,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型企業支撐、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兩江新區創新創業格局基本形成。兩江新區正加快經濟新動能轉換,努力建設“西部創新中心窗口”、重慶的“中關村”,為創業者們提供栽培夢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