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那些難忘的創新故事(品鑒作品)

日期:2017-07-18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字體: ]

中關村,中國科技體制改革進程的歷史見證地。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電子一條街”到八九十年代之際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新世紀初年的科技園區,直至2009年以來啟動建設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原本在城市地理意義上平淡無奇的中關村,經歷步步縱深的發展、變化,擔當起了無可替代的政治經濟功能,也負載起了日益豐厚的社會人文蘊含。

這一過程的各個階段,都有風云人物從中關村涌現,他們成就于中關村,也代表著中關村。因而,外界對中關村動態的關注和對中關村故事的講述,一向都以這些風云人物為聚焦點。他們的浮沉起落、進退榮辱,幾乎充斥了中關村故事的全部情節;他們的處事之道、經營之術,幾乎被描述和渲染成了中關村文化的全部精髓。如今,回顧往昔,卻讓人不禁有“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惟大地長存”之慨。新時代到了,新機遇降臨,中關村的發展躍入新軌道、新方向,中關村的故事也需要新講法、新主旨和新的表達形式。

對此,作家寧肯做了適時有力的應答。他帶著30多年的小說、散文創作經驗,利用深入實地調查走訪近兩年所得的大量素材,寫成了30余萬字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中關村筆記》。書中19個篇章,合觀成一整體,分開個個獨立。每篇圍繞一個核心人物展開,各篇之后又都附綴著第一人稱語態的手記。恰如作者自序所稱:“這部筆記我愿是一次對太史公的致敬,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致敬。”就文體樣式而言,這19篇手記在《中關村筆記》里,功能正與《史記》里的“太史公曰”相仿:通過抒發作者個人的見解和感觸,把史實中的人與事引入寫作當下的時代境遇,形成今與昔、人與我的交互對話關系。

這么一來,《中關村筆記》的“非虛構”性,就獲得了雙重基礎的支撐。一是已經積淀在歷史素材和歷史敘述中的中關村人物和中關村故事;二是作者對這些歷史材料的重新探訪和梳理,以及據此對中關村的人物與故事所進行的新敘述和新闡釋。二者都立起來,作者對中關村故事和中關村文化的獨到理解才得以立起來。

給《中關村筆記》奠定敘述基調的三篇“馮康構圖”,展示的是長期隱姓埋名、消失在輿論聚光圈外的數學家馮康和他教導、培養的幾代學生的故事。小說式的場景描摹和細節刻畫,精到傳神,使在別處記載中流于粗疏、刻板的天才數學家及其弟子們,以至他們工作生活的早已歸入杳渺史跡的物質環境,都一一浮出字里行間,煥發了親切的神情和鮮活的狀態。而其中光彩最足的,則是在攻克導彈原子彈研制的計算難題等一系列艱巨挑戰的工作中,馮康所流露的既目及八方、總攬全局,又精準破解微觀問題,合帥才與將才于一體的超凡人格魅力。以這樣一個人物的故事,來貫穿全書脈絡、鋪陳全書底色,作者的態度不言自明:純正的科學家不應該從中關村故事里缺席,中關村文化的源頭和根本必須追溯到純正的科學智慧和科學精神。所謂“馮康構圖”一詞,隱含的意思正是中關村的發展始終是以高邁、精深的科學構想為藍圖和內核的。

與“馮康構圖”交替接續的四篇“聯想”故事,以柳傳志為主角,沿著他建立“聯想”、壯大“聯想”、整頓“聯想”和率領“聯想”進軍國際的企業家生涯展開敘述。創業、守業與再創業的步伐節奏,清晰可辨。對于已有諸多紀實和傳記類著述的“聯想”奮斗史和“聯想”人物志,寧肯格外看重的,是“聯想”掙脫舊機制的桎梏、走向新世界的方法。盤繞在“聯想”曲折前行軌跡中的新舊辯證法,又何嘗不是整個中關村發展道路的一個濃縮側影?《中關村筆記》著意橫跨行業界別和年齡世代,選取身份、輩分殊異但內心同樣深懷破舊立新之志的人物,定格、放大他們做出從“舊”躍進到“新”的關鍵決斷的心境和處境。37年前捧著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鐵飯碗、率先開辦民辦科技服務部的陳春先,兩年前辭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投身開拓無人駕駛技術產業的吳甘沙,因此在書中匯聚。中關村群英譜里的幾代元老,王洪德、王選、王緝志、王永民、馮軍、王江民、王志東,也因此和“黑科技”量子點產品的研發者鮑捷、融資創業平臺“車庫咖啡”的構建者蘇菂、“滴滴出行”的創始人程維等30多歲的年輕一輩,被一起寫進了《中關村筆記》。

 

 

如此少長咸集的陣容,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關村人物代代相傳的顯赫譜系,一方面也讓我們在老一代人和少一代人所遭遇的性質相似而形式截然不同的中關村故事的前后對比中,清楚地感受到:在今天的中關村,新舊對峙的一幕已經變得比以往輕松敞亮得多了,有心和有力呵護、扶持各路“新人”的妙人、貴人和暖場的人,也變得數量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大了。擺明了這些事實的《中關村筆記》,無疑更想讓我們堅信:一個真誠呼喚創新和樂見創新有成的社會,此刻確已臨近。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