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今日處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追夢人。
站在5樓辦公室眺望中關村大街,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前院長吳甘沙說,長期以來,他和老的、狹義上的中關村是疏離的:英特爾是明亮、寬敞的寫字樓,而中關村是狹窄、昏暗的電子賣場。
直到5年前,二者才產生關聯。那一年,北京市、英特爾與中科院聯合成立中國英特爾物聯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的第一個課題是:怎么改變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命運?
然而,蕭條不可避免。去年夏天,中關村的海龍大廈貼出告示:即日起一至五層停止營業,升級改造。這個中國電子賣場曾經的“帶頭大哥”宣告謝幕。
新的中關村已登場。仍以海龍大廈為例,2015年3月掛牌“智能硬件創新中心”,標志著海龍開始從傳統電子產品經營向智能硬件創新轉變。
今年8月10日,中關村企業“創業黑馬”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創業服務第一股。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創業黑馬”培訓機構的導師們在屏 幕上為創業者們敲出這些詞匯,詮釋著一個新的中關村;而老的中關村——那個曾經叫賣聲盈耳的電子一條街,雖然只有一箭之遙,卻仿佛隔了一個世紀。
沒落
吳甘沙當年所在的中國英特爾物聯技術研究院,沒有能夠改變海龍的命運。
位于中關村大街一號的海龍大廈,曾經是一個顯赫的存在。1999年,它的開業標志著中關村電子賣場時代的開始。21 世紀初的那些年,“買電腦去海龍”成為共識。海龍平均年客流量超過千萬人次,鼎盛時期年銷售額達60億元,店內商鋪數量多達600家,從業人員近5000 人。海龍成為中國電子市場行業當之無愧的旗艦店。那時候在海龍租柜臺甚至需要找熟人介紹,組裝一臺電腦的毛利潤是10%-15%,生意好時一家店鋪一天能 接上百個訂單。
在2007年出版的《解讀中關村一號:IT賣場的秘密里》,海龍集團董事長魯瑞清不無驕傲地宣告:“中國的IT賣場是獨特的商業業態,是對全球業態模式的重大貢獻。”
可這份驕傲沒能堅持多久。正是從2007年開始,海龍的紅火光景走下坡路了?土髁矿E減,而店鋪人工、配件的成本卻在上升,一家店鋪一天的成交量才十幾單,毛利潤下降到5%,攢一臺機子只賺幾十元。中關村各家賣場內一度假貨、翻新產品橫行,口碑一落千丈,曾被寄予厚望、人稱“中國硅谷”的中關村有了另一個名字:“騙子一條街”。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商業模式轉換對海龍的打擊更加致命。一位在中關村打拼近20年的業內人士給記者打了個比方,“海龍這樣的電子賣場和京 東、天貓等電商相比,就像是馬車與汽車相比,馬車再怎么修補、再怎么改進都已經沒有用了,馬車的落后并不是因為馬車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它必須讓位于汽車 的時代。”
“研究院的第一個課題就跟中關村有關,這反映了中關村當時已有的憂患意識、危機感。”吳甘沙說,“當時希望能夠用新技術去改變3C產品的零售,現在 想來就是新零售無人超市的概念。很可惜,每一個技術是不是能做成,都有其歷史背景。但那時,我們真真切切地開始接觸中關村。我看到的是3C零售電子一條街 的沒落,以及新興技術的興起。”
轉型
轉變悄然發生。正當海龍清退電子賣場之際,吳甘沙離開英特爾,創立智能駕駛企業,當時的辦公室就在海龍大廈。
海龍負責人高偉華介紹,轉型升級以來,海龍已引入中國最大的智能硬件創新創業平臺硬蛋科技、北大北京創業谷科技孵化器、北大燕園創業眾籌(智能硬件)孵化器、優客工場等智能硬件相關企業。
不僅是海龍一家,它所在的中關村大街整體經歷著變遷。2015年10月,海淀區政府對外宣稱,中關村大街未來3—5年內將完成轉型,現有15萬平方米的傳統電子賣場將逐漸騰退。升級后的中關村大街全長7.2公里。目標是至2017年底,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
此時此刻,吳甘沙的人生也在轉型。2014年、2015年之交,吳甘沙在香格里拉休假。白天徜徉在山水之間,晚上在星空下看書,為硅谷知名記者邁克 爾·馬隆的著作《三位一體:英特爾傳奇》撰寫導言。寫導言的過程中吳甘沙的心態在變化。他看著滿天星空思考自己的選擇,想著到底要不要邁出辭職創業這一 步。
他說:“就像我在機場排隊辦登機牌,排了很長的隊,好不容易已經排到靠前的位置。突然,邊上開了一個新柜臺,后面的人刷刷刷都涌過去了……我動還是不動?是不是來不及?”
他意識到,整個時代正在發生變遷——人工智能的時代即將來臨。
吳甘沙1976年出生,到2036年退休,60年。這60年當中有3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1976—1996年PC的時代,第二個時代是1996—2016年互聯網時代,第三個時代是2016—2036年人工智能的時代。
他說,第三個時代對他而言其實正當時,不能錯過。2016年,他辭職,開始做他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無人駕駛。吳甘沙說,他喜歡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里面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人生的中途,在最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
孵化
與創業前就已在業界聲名顯赫的吳甘沙不同,大多數有心創業的年輕人沒有場地、沒有資金、沒有團隊。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應運而生,給了年輕人一個逐夢的起點。
海龍大廈向西一公里,有一條不長的斜街。它有兩個名字:一為海淀圖書城,另一為中關村創業大街。
今天,踏入這條步行街,一定不會忽略街口那個題有“海淀圖書城”書法的牌樓。低頭看,腳下的石板上依然鐫刻圖書城的歷史:1989年11月7日,以 籍海樓為主體建筑的圖書城一期工程開工;1992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海淀圖書城正式開業;2007年5月30日,海淀圖書城特色商業街開街……2014 年6月12日,海淀圖書城的牌樓左側,多了一個淺灰色的招牌,上書“中關村創業大街”。
今天,踏入這條步行街,曾經的書店已無處尋蹤。道路兩旁的招牌提示著它現在的身份——車庫咖啡、3W咖啡、聯想之星、36氪、創業黑馬……這些前衛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內核:創業。短短220米的街道,入駐了45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僅創業咖啡館就不下10家。
也許是歷史的必然,這個以科技書籍為起點的街市最終消亡在21世紀新科技的浪潮里,取代它的,是飽含“互聯網+”氣息的創業咖啡館等孵化平臺。
2011年,《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維韋克·瓦德沃寫了一篇題為《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么》的文章。文章說,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擔心中國研究人員 發表的數量急劇增長的學術論文和專利申請,他們覺得這將令中國獲得創新的競爭優勢。畢竟,中國的學術論文發表量僅次于美國,到2015年,中國的專利申請 量將超過美國。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擔心是對的,不過擔心的對象錯了。這位杜克大學創業及科研產業化中心主任認為,中國真正的優勢在下一代——從頂級學府畢業成為企業家的年輕人。他們與西方年輕人一樣,聰明、執著、富有野心。
這篇文章,有感而發,正是在瓦德沃參觀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車庫咖啡之后。
滋味
吳甘沙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他常常作為大街上各家創業咖啡館的座上賓,為年輕的創業者們指點迷津。因瓦德沃的文章而蜚聲海內外的車庫咖啡,就是其中一家。
按時間論,甚至可以說,先有車庫咖啡,后有創業大街。從一開始,車庫咖啡就是一個不事張揚的所在。用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梁馨月的話說,車庫咖啡是一個 需要特意“找”的地方。它隱藏在大街一座建筑的二層,唯一顯示它存在的標志是那個并不顯眼的招牌。與之同樣大名鼎鼎的,還有創業大街南口的3W咖啡。
2015年5月7日,李克強總理造訪這里,與創業者邊喝咖啡邊聊天。從此,原本名為香草卡布奇諾的產品有了新名字——“總理咖啡”。至今,不少慕名而來的顧客還會在3W點上一杯“總理同款”,品嘗中關村創業咖啡的滋味。
滿,是車庫咖啡給人的第一印象。800平方米的空間,座無虛席。與一般的咖啡館不同,這里的桌子都是可容納四人的長條桌。幾乎每位客人面前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敲擊鍵盤聲伴隨著鄰座之間的輕聲討論,以及不時傳來的制作咖啡的蒸汽聲。
這里像是圖書館、咖啡館、辦公室的結合體。工作日的中午一點半到兩點,是創業者分享會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拿著話筒,走上咖啡館前門的講臺,展示創意,求“拍磚”、尋合作。
在車庫咖啡的創業者分享會上,記者結識了黑龍江人王金才,人稱“隔壁老王”。老王42歲了,但那顆心始終沒有安定。在東北家鄉小縣城賣二手車、開飯 店,什么都干過,有成功也有失敗。來中關村前,他的最后一個項目是通過微商賣壯陽藥,3年賺了一百多萬元。“這給了我很大觸動。網絡真的很神奇,從一個中 國北端的小地方,我把藥賣到了全國,甚至日本。”最高峰,老王的月銷售額達一萬多元,但后來形勢急轉直下,生意規模只有從前的十分之一。他將原因歸結于微 商魚龍混雜,信譽度逐步下降。
破釜沉舟,老王選擇離開家鄉,離開妻子,離開12歲的兒子,只身奔往他心目中的創業圣地——中關村。他 心中只有模糊想法:做一個朋友間互相推薦餐館的網站。在中關村,他住每天100元的廉價旅館,而到底要去哪里實現夢想,全無著落。一天,老王微信添加了一 位“附近的人”。這人告訴老王,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有不少創業咖啡館,可以從那里起步。于是,老王有了自己的“辦公室”。
第一天踏進車庫咖啡,老王選擇了左手邊靠窗的一張桌子,他每天都習慣性坐在那里,朝九晚七,如同上班。老王說:“第一次,點了一杯咖啡,30元錢,對于我來說挺貴的。后來就不點了,這里人都挺好,也沒有人催單。”
與那些年輕的創業者不同,老王沒有電腦,他的所有辦公用品就是一部手機和一個文件袋。文件袋里的A4紙上,已經畫好那個他稱為“哪好兒”APP的界 面草圖。大專畢業的老王堅信,創業成功未必需要高學歷,未必需要懂技術,他說連馬云都不是技術出身,老王認為人生閱歷是更加關鍵的創業財富。
夢想
每個創業者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們懷揣同樣的夢想——像吳甘沙那樣,建立屬于自己的公司。
在接受采訪的半小時里,老王接連接到來自黑龍江家里的電話。第一個是老母親打來的,告訴他12歲的孩子身體不好。老王神色憂慮,說也許過兩天要回去 一趟:“兒子特別依戀我,因為我對他學習抓得不嚴,不像他媽。在我走之前兒子鬧了一場病,本來快好了,但一想我,又病了。”此時,電話又響,這次是兒子打 來的,“爸爸,你真的要回來嗎?”“真的,兒子。”老王的語氣無比溫柔,“我明天就回來,坐飛機。”
談到兒子,老王的眼圈有點紅。“但是要做點事,沒有辦法。”
老王說,等他的“哪好兒”APP成功了,要把老婆孩子都接到北京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創業大街上,處處可見與老王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追夢人:那個24歲、想讓自己顯得成熟而留了胡須的向沖;嫌自己表達欠佳、說話啰嗦的理工男邵鵬;為省錢在洗浴中心大堂一住就是一年半的沈孟民……
老王相信,吳甘沙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而對吳甘沙來說,夢想依然在前方。2016年6月的一天,他將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開到了創業大街上。這輛汽車的自動駕駛裝置由他的公司自主研發。車 身上,印有公司的英文名UISEE。這個縮寫蘊含了吳甘沙對未來的夢想。Utilization of time,指時間利用,給出行者每天添出許多有用時間;Indiscrimination是無歧視、無差別的意思,讓所有人,包括老人、孩子和殘疾人,都 能馭車而行;Safety是安全,減少90%以上的交通事故;Efficiency是效率,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交通,實現即時按需、無堵車的出 行;Environment friendliness,則指對環境友好,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氣污染。
吳甘沙說,他喜歡站在辦公室憑窗眺望中關村——有時候感覺它是扇窗子,你置身于事外,在看一個江湖;有時候又感覺它是面鏡子,自己身在其中,與周遭利益攸關。“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這個時就是勢,你在中關村就有條件藏器于身、待勢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