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之父,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表示,到2020年,全球創意產業創造的產值將達到8000億美元。
當前,文化與科技融合已成為全球新趨勢,發展十分迅猛。文化創意產業可以說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集中體現,日益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核心支柱產業。美國、英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領先優勢。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轉型,而從國際經驗和實踐來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有知識產權培養、節約能源、推動就業都有著促進作用。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我國必須抓住新一輪產業升級機遇,才能搶得先機,占據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那幅栩栩如生的“卷軸”,向世界呈現了一幅動人心魄的中華文明歷史長卷,中關村公司水晶石一舉成名。而2012年倫敦奧運會吉祥物的宣傳片,同樣出自水晶石。該公司以精巧的創意讓文化和科技完美融合,帶給觀眾巨大視覺沖擊。
伴隨著水晶石等公司帶來的“震撼”,中關村企業已經抓住了中國經濟轉型提供的歷史機遇,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科技與文化融合,并譜寫著動人的樂章。
創意之花處處開
近年來,中關村核心區頻頻亮相各種展會,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的成果常讓人眼睛一亮。
2009年,第四屆中國北京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一條10米長的燈光隧道中,聲光電技術悉數登場,用科技手段全面演繹的西山文化創意大道,首次呈現在公眾眼前。富含藝術氣息的“中間建筑”躍然眼前,32座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劇場在西山下星羅棋布,國家排演中心在虛擬景觀中恢弘出世……,馬奈草地、坦博北京藝術中心、中關村多媒體產業園等西山文化創意大道上的創意元素在科技手段的演繹下熠熠生輝。
在這次文博會上,海淀展區專門設立了“虛擬產品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在現場體驗F-16戰斗機駕駛、虛擬漫游中關村西區、虛擬挖掘機、虛擬穿衣試裝、虛擬佩戴珠寶……
在此之前,“2009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主會場在北京海淀展覽館舉行,除了中關村的著名藝術家之外,漢王、水晶石、土人藝術、清華紫光、愛國者(微博)等科技企業傾情加盟,給藝術和科技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2010年的文博會,科技與前衛成為海淀展館最突出的兩大亮點。水晶石公司制作的曾經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的數字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2011年的第六屆北京文博會,海淀展區更是精彩紛呈:天宮一號實驗艙段的模型讓航天迷們獲得親身體驗的機會;數字傳承類巨制《老北京動起來》生動地描述了老北京三十年代的時代記憶;百度中國地圖顯示屏展示各省份搜索熱點,新浪微博墻則展示了微博的裂變式的傳播;數字技術區的馬達陣列懸浮球,在光影聯動技術的控制下呈現出光影璀璨的動態視覺場景;iSec家庭運動娛樂中心,能讓體驗者只需徒手操控,就能進行健身、運動、舞蹈、武術等全身交互游戲……
其實,這些展會所展示的,只是海淀區科技與文化碰撞出的一些火花。在這一科技的圣地、文化的沃土上,成千上萬的企業正行進在創新的歷程中,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也注定會出現在更多的環節、更多的場合中。
產業迎來好機遇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現在,在中關村核心區,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有望進入加速期。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文化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決定》指出,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期末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為新時期文化發展明確了發展路徑。
按照《決定》精神,“十二五”末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將新增至少一萬億增加值,進入倍增年代。
文化中心城市北京當仁不讓。北京市委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就北京市文化發展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并將陸續出臺支持文化發展的“1+X”系列政策,為海淀區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明確了方向。
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海淀區,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薈萃,是我國科教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海淀繼承了“三山五園”為代表的一批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了一批國際領先、實力雄厚的高科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擁有著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一流的文化產業園區管理經驗,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強大的專項資金支持。已經在全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中取得了先發優勢。
海淀區早在2004年,便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區”理念,并先后出臺了《建設海淀文化強區的若干意見》和《文化發展行動綱要(2009-2011)》,建立了北京市首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成立了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和海淀文化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重點行業成立了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從2009年起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扶持文化發展。經過多年持續努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構建了優良的政策環境。
“十一五”期間,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產業增加值達到799.3億,占全市的47%,穩居各區縣首位。海淀區已經具備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條件。
“十二五”期間,海淀區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進一步加速海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推動海淀文化發展方式的創新。海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更需要文化發展的有力支撐,需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海淀區要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率先形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格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更多的機遇。
勇立潮頭,優勢明顯
“十一五”期間,從地區GDP占比數據來看,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達到28.8%,遠遠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這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海淀區最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對首都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支持作用。
從增速來看,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的年復合增長率17%,較全市增長水平高1個百分點。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分布集中在三大優勢行業的情況更為突出。海淀區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占收入的比重高達66%,而加上廣播、電視、電影及新聞出版在內的前三大產業收入比重占84%;就收入整體而言,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的收入與稅收雙雙快速增長,且遠高于全市水平。
從行業分布來看,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行業優勢明顯,新興行業發展空間巨大。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梯隊包括廣播、電視、電影以及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優勢十分突出。分別占全市的73%和66%;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二梯隊包括新聞出版以及設計服務,前景十分看好,隨著該行業的升級轉型,海淀區在數字化資源以及技術方面競爭優勢將會進一步彰顯;設計服務作為新興行業,雖然在全區文創產業收入中的比重僅為4%,但是卻占全市31%的份額,優質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勢頭預示著設計服務將會成為未來海淀文化創意產業的亮點;再次,文化藝術、廣告會展、輔助服務以及旅游、休閑娛樂雖然整體產值不高,目前在全市占13%左右,但是這些行業的外部性十分明顯,特別是對提升區域形象、改善產業配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要有所選擇地加大發展力度。
從人口比例來看,2010年海淀區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口達到37.41萬人,占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全部就業人口的30%,占海淀區城鎮就業人口的28%。
在科技的助力下,文化就像插上了翅膀,可以飛得更高。核心區文化創意產業的興旺,正證明了這一點。
政策環境不斷優化
在今年北京“兩會”期間,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成為代表委員熱議話題。其中,如何促進民營資本在文化領域內的發展,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當聽到這個話題時,北京市政協委員、世博控股總裁金錫順感慨萬分,作為一名涉足文化市場的民營企業家,她對于民營企業近幾年的發展有太多的感慨。“民營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全部要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特別希望獲得身份認同感和政策扶持。”金錫順向記者表示。
世博控股以房地產為主業,在發展房地產的過程中,金錫順敏銳地看到了文化對于地產項目附加值的提升,在社區里嘗試建設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直到無意間有人提醒,她才意識到,自己公司好幾個項目都與文化惠民有關,可以去政府那里尋求支持。但是,當她興沖沖地找到有關政府部門時,卻發現并不容易。某些政府工作人員一聽說她是民企來申請資金的,態度就冷淡下來了。
不過,政策環境正在發生改變。盡管有種種不順,金錫順也感到政府對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
今年2月召開的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關于率先形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格局的實施意見》。確立了文化大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海淀將形成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格局,成為首都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排頭兵。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海淀區將用好用足國家、北京市各項優惠政策,借鑒中關村“1+6”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先行先試政策,加快推進文化創新資源平臺建設。海淀區將積極推動文化金融創新,綜合運用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按照“扶優、扶大、扶原則”的思路,實施“十百千”工程,支持百度、搜狐、新浪、水晶石等龍頭、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文化航母”;推進“創業創新扶持工程”,建設創新基地和創業孵化器,推動原創成果產業化,重點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激發產業活力,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文化與資本市場全面對接,形成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投融資格局。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像金錫順這樣的民營企業家,將感受到更多的政策春風。而事實上,作為西山文化大道的重要建設者,她的項目正獲得越來越多的政府關注。
發展格局已現端倪
目前,海淀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格局正在形成。
在三環北太平莊段。原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內,幾座灰色的大樓悄然間拔地而起,這里將成為新影動漫文化城的所在。這一文化城是海淀區“北太平莊影視產業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電影的發源地和聚集地,北太平莊地區匯集了中影集團總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新影集團、電影頻道等我國電影界的產業、技術領軍機構,影視資源之豐富,超過北京大多數地區。但影視機構的自然聚集,此前并未形成促進地區發展的合力。
近兩年,恰逢新影集團、北影廠、洗印廠等對廠區進行重新規劃建設,海淀區抓住契機,利用政策杠桿,引導、促進,整合資源,聯合企業共同打造北太平莊影視產業功能區。
北京大華無線電儀器廠,原來的產業發展已到了一個瓶頸,廠房幾近荒廢。在政府的引導下,國企轉型與文化創意相結合,老廠房搖身一變,成為了充滿藝術氣息、聚集高端設計產業的768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朝陽798遙相呼應。
海淀東升鄉科技園,其前身是鄉鎮企業留下的“爛尾樓”,經過重新規劃設計,這里將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教育科研基地……
據悉,通過整合資源,海淀區正逐步形成 “一道五園三基地”的文化創意產業新格局。即一條示范大道:西山文化創意大道;五大園區:中關村軟件園、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人大文化科技園和東升科技園;三個創新基地:北太平莊數字影視基地、768創意設計基地、中關村原創動漫基地。
而根據記者從海淀區委得到的資料,海淀區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方面的產業布局已經初步形成,海淀將重點布局發展一個核心產業和四大戰略產業。核心產業為數字內容與數字裝備產業——海淀將大力發展寬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三大數字化網絡,全面布局和發展基于三大網絡的數字內容業,包括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移動內容業、動漫游戲業等,并領先發展數字裝備業。而重點發展的四個戰略產業為:數字影視、數字演藝、數字出版和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