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籌備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自此,中關村的社會組織有了實體樞紐,這是中關村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一次重要的創新事件。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的注冊成立,將在進一步整合社會組織資源、促進社會組織協同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的前身是中關村協會聯席會。注冊前,中關村協會聯席會是一種協會的聯合機制,無獨立法人實體,沒有獨立賬戶。各會員單位采取聯席的方式參與各項決議與活動。協會聯席會在工作和發展中在管理、協調、人才培養等方面面臨著一些問題。
隨著中關村示范區建設的不斷深入,中關村的社會組織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成為實體樞紐型社會組織,是適應示范區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組織性更強:實體組織的建立使聯合會的工作更加正規化、規范化,聯合會將成為緊密聯系黨和政府的橋梁,使中關村協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具有更強的組織性;二是工作效率更高:實體法人身份便于帶領社會組織加強溝通協調、開展品牌活動,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服務、管理、研究更專業:成立實體組織之后,聯席會將被賦予更多的服務、管理和研究的職能,建立專業委員會,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
會議表決通過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章程》,選舉出了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監事會,選舉產生聯合會會長、副會長、監事長、秘書長。中關村泰誠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蘭當選聯合會會長,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才讓等當選為聯合會副會長,中關村電子商會會長魯瑞清當選為監事長。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委社工委的有關領導和各會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在中關村管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中關村協會聯席會于2003年由活躍在中關村的商協會自發成立,旨在整合資源,搭建中關村協會組織的交流平臺,促進協會組織共同為示范區發展建設貢獻力量。目前,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擁有正式會員62家,會員涵蓋了中關村示范區電子信息、金融投資、人才服務以及綜合類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成員單位的企業總數超過2萬家,既包括大型知名企業,也包括眾多中小企業。
資料鏈接:
中關村創新型社會組織已達百余家
在中關村,社會組織主要是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等。
自1987年中關村第一家協會組織——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成立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新型社會組織已達百余家,聚集各類創新創業主體萬余家,覆蓋了中關村各個產業和技術中介服務領域。
截至2013年底,活躍在示范區的社會組織總數已達110余家(主要是指登記注冊為法人單位的社會組織)。其中,按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中示區組發〔2011〕8號)在市民政局社團辦中關村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達82家(包括社會團體63家、民辦非企業單位18家,基金會1家),2013年新增社會組織37家。在海淀區民政局登記注冊、為中關村核心區發展服務的社會組織達32家。
中關村協會聯席會、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席會已于2013年正式登記注冊為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和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促進會,目前分別擁有62家和76家成員單位。
社會組織成中關村創新力量
近幾年,中關村新型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已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搭建政介溝通橋梁等發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關村示范區建設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一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中關村社會組織圍繞產業鏈發展,利用會員資源及行業優勢促進創新資源對接。二是創制國際國內技術標準,推動產業技術升級。中關村社會組織瞄準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成為了中關村國際國內標準創制的重要力量。三是承擔公共服務職能,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中關村社會組織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示范區發展規劃,積極承擔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積極開展產業研究、行業分析、政策咨詢等工作。四是開展特色品牌活動,營造創新文化氛圍。中關村社會組織舉辦活動千余場,參與企業萬余家。五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擴大園區全球影響。中關村社會組織通過參展、舉辦活動、建立海外機構和海外合作平臺等方式,幫助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據悉,中關村管委會將與市民政局共同研究制定未來五到十年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型社會組織發展規劃,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到位、作用明顯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并逐步按照規劃設計出臺相關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