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聯播):在中關村,悄然興起了一股產業聯盟熱,這里的企業遇到什么樣的難題,為什么要成立這樣的聯盟呢?
這刺耳的警報聲,在千方集團的夏曙光聽來,卻像美妙的音樂。因為他找到了一項監測駕駛員是否疲勞的新技術。
千方集團董事長 夏曙光:比如眼睛狀況,頭擺動的狀況,我們來提取那些特征,判斷他是否在疲勞狀態。
而三年前,當夏曙光把這個課題拋給技術人員時,沒有一個人想到用面部表情來判斷。最后只好用駕駛時間來判斷。
千方集團董事長 夏曙光:但這個時間不是非常科學,準確度也不是很高。
為此,夏曙光一直很苦悶。只是他不知道,有一位教授同樣很苦悶。三年前,教授開發了一個軟件,正好是用表情變化判斷人是否疲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呂衛鋒:這個系統不能束之高閣,我們得尋找一個市場,但是一直沒有這種渠道。
本臺記者 劉穎:呂教授實驗室的正對面,就是千方集團的所在地,技術與市場,相距不到兩百米,但三年的時間,硬是誰也沒找著誰。
為什么老發生燈下黑這樣的事情呢?企業說,他們不知道院所有些啥成果,而院所說,他們不知道企業要什么。
千方集團董事長 夏曙光:我們要去找,也可能找得著,也可能找不著,也可能你存在著但是我們并不知道。
這塊牌子的背后,關聯30多家企業和10多家科研院所,為拉近成果與市場的路,中關村從去年起開始推動產業聯盟。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 張燕友:上下游的企業都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產業聯盟。
從去年起,北京市還將以往分給科研院所的60億研發經費,集中起來,大部分給了產業聯盟,聯盟加資金,這兩條紐帶,把技術和市場連在了一起。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 張燕友:更多地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這種研發。
就在這樣的結盟中,教授見到了同在一個院子里的夏曙光,塵封了三年技術終于找到了市場。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 呂衛鋒:跟這個千方集團一拍即合,他們也需要這個東西。
到目前,中關村先后成立產業聯盟55家,今年,他們將獲得近百億的經費支持。
記者觀察:把過去給科研院所的錢,現在給了產業聯盟,杠桿變換了一下支點,企業一下就成了創新的領頭羊,然而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還需要更多機制和體制的支撐,未來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