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不可復制的創業土壤,成就了其獨特的創業孵化服務模式。被推到媒體聚光燈下的創新工場、聯想之星、清華科技園、北京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器、北京青年創業園石景山園、北京博奧聯創孵化器只是中關村創業孵化新模式的一部分,一系列伴隨著時代發展而誕生的創新孵化模式仍在不斷涌現。
越走近中關村,越能感受到其快速跳躍的脈搏。
從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到柳傳志締造的聯想之星;從全國惟一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清華科技園,到民營孵化器翹楚北京匯龍森國際企業孵化器;從創業文化布道者北京青年創業園石景山園,到“創業導師+持股孵化”模式探索者北京博奧聯創科技孵化器……在追尋中關村六大創業孵化服務新模式發展脈絡時,記者發現,其中幾家在短短幾個月內又推出了新的服務模式,原有的總結方式已經無法全面真實地展現他們的發展面貌。
“中關村每年有3000余家新創辦企業,其中超過1000家企業入孵創業孵化機構,這樣活躍的創業氛圍,也推動各類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不斷創新發展。”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李石柱說,“正是這些生生不息的創新創業企業和服務機構,為中關村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創業孵化新模式層出不窮
六大創業孵化服務新模式只是中關村創業孵化服務新模式的一小部分。在媒體聚光燈外,仍有許多創業孵化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
今年4月成立的一個叫“車庫咖啡”的創業者開放服務平臺,就讓中關村創業服務處處長楊彥茹頗感興奮。
車庫咖啡不是普通的咖啡廳,而是為早期創業者提供的開放式辦公環境,并與創業投資者進行對接。
到這里辦公的創業者,只需要每人每天單點一杯咖啡,就可以享受一天的辦公環境,共享iPhone、Android、平板電腦測試機、投影、桌面觸屏等設備,還可以瀏覽IT界名人推薦的圖書。
“這是中關村按照市場規律,自發形成的創業孵化服務模式。車庫咖啡就是早期的民營小孵化器,它為創業者和投資者搭建一個平臺,幫助對方從中尋找合作機會。”楊彥茹表示。
除車庫咖啡外,木瓜移動孵化器、AAMA等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也獨具中關村色彩。它們都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誕生,或借鑒國外相關經驗,或扎根中關村土壤自發形成。
中關村各類層出不窮的創業孵化機構,也曾引起過李石柱的好奇之心。
某日,李石柱看到北京西山掛著一條橫幅,標注著“某某創業園招租”的字樣。他特意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打電話過去,詢問對方的招租價格和商業模式。
“10年前,中關村絕大多數創業孵化服務機構的主體是事業單位。如今,越來越多民營資本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和發展前景,也開始積極投入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建設中來。”李石柱說。
上世紀80年代,中關村科研院所人員紛紛下海創業;90年代,一大批海歸攜帶技術回到中關村創業;21世紀,多種不同身份的創業人群匯成一股洪流,“二次創業”、“三次創業”人群推動了中關村第三次創業浪潮。
“中關村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也不斷根據創業企業的需求,調整內化自身的服務體系,形成了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創業孵化服務模式。”李石柱說,新一代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不管涌現,而原有的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也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提升孵化服務能力,并將孵化器形成的一套孵化服務體系輻射到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各地。
不可復制的中關村創業土壤
如今,清華科技園、北航科技園、中關村豐臺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都在多年的發展基礎上,建設各類分園,實現品牌輸出,將中關村孵化器發展理念傳送到全國各地。
但并不是每一次品牌輸出都會如此順利,也有一部分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在品牌輸出中有“受挫”的經歷。
記者在采訪期間了解到,某個定位于為高端創業者服務的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得到地方政府的熱情邀請,去幫助他們在當地也復制這樣一個機構。但在努力了半年后,他們不得不放棄。
“中關村的創業土壤不可復制,這也導致我們的創業孵化服務模式在別的地方同樣不可復制。”該創業孵化服務機構負責人最后總結說。
那么,究竟是什么鑄就了中關村不可復制的創業土壤?李石柱用四個詞匯進行了概括:人才、資金、技術、政策體系。
每年,全球各類優秀人才匯聚中關村。其中,中央“千人計劃”創業類人才有近1/5在中關村創業。僅2010年,中關村企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達到58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達到50%。目前,中關村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
中關村也是股權投資活躍地。2010年,中關村當年發生股權投資案例216起,約占全國案例總數的26%;披露的股權投資金額總計208億元,約占全國股權投資總金額的28%;新增上市公司39家,在創業板中初步形成了“中關村板塊”。
一大批手握先進技術的人才,在中關村尋求創業機會。而中關村多年來形成的政策體系,也為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多年來,中關村在企業產權制度、股權激勵、稅收政策、創業投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科技經費管理、工商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科技中介服務、信用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中關村創業服務處還通過積極舉辦中關村創業講壇,組織展覽展示活動,搭建中關村100創業家俱樂部等面對面創業輔導平臺,推出小微企業創業服務樓,促進創新創業發展。
而在今年7月發布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學科技園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支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實實在在加速中關村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轉型升級的新政。其中包括對當年建設的技術服務平臺所產生的費用,按不超過50%的原則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于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的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原則上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獎勵;根據投資入駐企業數量和規模、創業導師數量等,原則上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資金支持等。
“正是中關村多年來形成的濃厚創新創業氛圍,以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的吸引力,使得各類創業企業都紛紛向往中關村,也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關村創業孵化服務模式。”楊彥茹說。
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塔基
目前,中關村一共活躍著100多家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它們的孵化面積超過320萬平方米,累計入孵企業超過12000家,在孵企業超過7000家。
“中關村要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靈魂和根還是創新創業。沒有這些不斷涌現的創新型企業,也不會有塔尖的國際知名大企業。中關村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有堅實的塔基。”楊彥茹說:“每年新創辦的3000家創新型企業,為創業企業服務的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共同構筑成了中關村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塔基。”
美國硅谷的傳奇,在于有了一批偉大的企業,并創造了一批偉大產品。“美國硅谷之所以能涌現出微軟、思科、IBM、蘋果、英特爾如此多國際知名品牌,是因為這些企業的技術和總部在這里,企業的根在這里。中關村幾十年來也正在培育企業成長的沃土,讓它們把根留在這里。”李石柱說。
李石柱介紹,未來,中關村將著眼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總目標和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的任務,通過創業孵化服務工作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高創業企業能力,孵育并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