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0余名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科技工作者,走進人民日報社,與編輯記者溝通交流,體驗人民日報立體傳播新格局的全新感受。
人民搜索、人民網、人民日報夜班編輯平臺、人民日報國際部、人民日報評論部,每到一處,這些日常與高科技為伍的年輕人們,都會拿起手中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拍照、發微博。
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說:“互聯網的普及、高新技術的催生,使輿論的形成和傳播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社會已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媒體進入全媒體時代。”他表示,“我們不能只報道高新技術,自身也要高度重視和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我們注重兩方面建設,‘強魂’和‘健體’,既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加強內容建設,見證歷史進程,推動時代進步,也要依靠技術來擁有強大的傳播能力和引導能力。”
“中關村的發展和人民日報有著不解之緣。”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表示,“中關村從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高科技園區開始,到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我們發展的每一步,都有人民日報的高度關注、大力支持。人民日報的報道、分析評論,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說:“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民日報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辦報的改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也以客觀卻不刻板、嚴肅卻不拘泥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