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政策紅利擴圍,“一區十園”變“一區十六園”
北京重歸制造業“虹吸效應”可能加劇
中關村變“大”了,北京要回歸制造業了。
近日,《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獲悉,中關村科技園要從“一區十園”擴為“一區十六園”,目前已經獲得國務院的批復,今后北京市16個區縣都將擁有一個分園,分享中關村科技園在重大項目、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政策紅利。
此前,中關村科技園在海淀、朝陽、東城、西城、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大興9個區共有10個園區,號稱“一區十園”,面積為232平方公里;變為“一區十六園”之后,中關村科技園的面積將擴張到原來的兩倍還多,變為488平方公里。
另據本報記者了解,由于近年以來服務業比重已經高達75%,北京市認為自身的經濟結構有過“虛”傾向,因此中關村科技園擴容的過程中,制造業特別是高端項目將成為招商引資的重點,這將促進制造業在北京的回歸。
早有伏筆
“密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面積將從4000畝擴到10平方公里,今后將被統稱為中關村科技園密云園,將享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所有政策支持。”近日,密云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密云開發區忙著擴容的同時,北京其他開發區也在暗自發力,爭取騰挪更大的空間來招商引資,豐臺科技園也在極力實施自己的“東擴西進”戰略。
據了解,在目前“一區十六園”的規劃中,像密云園和豐臺園一樣,平谷園和延慶園都將擴大范圍。最近幾年,北京市各區縣對于將自己轄區范圍內的開發區、科技園區等納入中關村科技園,都表現得相當積極。
各區縣開發區都想帶上中關村科技園的“帽子”,政策利好有多大?
記者獲悉,此前中關村科技園早已形成“一區多園”的格局,不過僅豐臺、昌平、大興等區縣設立分園,而帶上“中關村科技園”這個帽子后可以享受稅收減免、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比如,作為最早的中關村科技園分園之一的豐臺園,總產值在豐臺區GDP當中已經占到1/4左右,對區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另外,中關村就像一個知名品牌,在招商引資方面很管用。
而那些沒有帶這頂帽子的延慶等地園區引進的項目卻無法享受這些政策,這讓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由于各方的推動,中關村科技園擴容早已成為共識。在崇文區、宣武區未與東城區、西城區合并之前,就定下每個區縣一個分園的擴容方案,因此之前有“一區十八園”的說法,現在則是“一區十六園”。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告訴記者,中關村科技園“一區十六園”的擴容方案已獲得國務院批復,目前只是沒有對外公布;在每個區縣一個分園的格局之下,每個分園仍然可以分區,譬如之前大興區擁有“一園一基地”,亦即亦莊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后它們將會統一在大興園的名下。
中關村科技園最引人注意的就是“1+6”的先行先試政策,據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介紹,其中“1”是指搭建統一的中關村創新平臺,“6”是指科技成果處置權以及收益權的改革試點;股權獎勵的個人所得稅試點;股權激勵審批實施試點;科研經費項目改革試點;完善高新技術認定試點;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這些政策有利于創業型、創新型企業的成長。
制造業回歸
每個區縣設立一個分園,分享同樣的政策,是否會引起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
北京某園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市相關政策研究機構正在進行專題研究,區分每一個分園的定位。以豐臺園為例,由于二十年來在總部基地方面形成了相對的競爭優勢,豐臺園未來將繼續圍繞總部基地做文章。
不過,除了銀行、電信等少數領域之外,其他領域的總部經濟對于總部所在地的GDP以及財政收入的貢獻非常有限,由此,豐臺園計劃在繼續做好總部經濟的基礎上,引入一些實體經濟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項目。
有園區官員告訴記者,由于奧運會的關系,北京市已經把鋼鐵、化工等重工業逐步搬遷出去,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目前已達到75%左右,這讓北京的經濟結構看上去有點兒虛,因此最近兩年,北京市各區縣普遍又有了發展實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沖動,各種高端制造業的項目都成為北京各區縣爭取的重點。
譬如在北京亦莊,“十二五”期間亦莊開發區將向東南方向拓展大約24平方公里,主要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為此,58個村的拆遷工作早已展開。
據記者了解,在中關村科技園延慶園,未來可能專注于新能源和環保產業,房山園將側重于高校的產學研一體化,每個區縣的分園都將圍繞一個或者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做文章,因為與這些領域相關的制造業項目對于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因此將受到歡迎。
有不愿具名的區域經濟專家表示,中關村科技園在北京各區縣的四面開花,將會推動京津冀相鄰區、縣、市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競爭,將會加劇首都的“虹吸效應”。“北京周邊地區都在盼望著首都的產業溢出效應,從而促進各自地區的產業升級,中關村的擴張意味著優惠政策在北京各區縣的擴張,這不利于環首都經濟圈的協調發展。”該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