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一份第三方研究機構剛剛完成編制的《中關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報告了解到,在創業投資額占所在國家比重、上市公司數量、 本科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萬元增加值能耗、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數等5項指標中,中關村的表現已經與美國硅谷相當。此外,產業聯盟數、當年新創 辦科技型企業、創投額占全國比重等8項指標已實現或接近“中關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設定的2020年目標值。
近年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連年高速增長,而站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中關村需要新的突破。
自去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集體學習一年來,通過從原來支持單個企業項目轉變為支持產業平臺或聯盟、創新型孵化器等思維方式的轉變,中關村在前沿技術挖掘、關鍵技術產業集群、國際化步伐上都獲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進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路途中的“新破局”。
催生前沿重大創新成果
上半年挖掘20余項前沿技術
當歹徒從口袋中掏出只有名片那么薄的一把小刀,或是銀行自動取款機鍵盤區域被惡意貼上一張盜取用戶密碼的薄薄的指紋膜——這些用肉眼很難監測到的細節,會立刻通過一款會“思考”的三維監控系統監測到并報警。這一技術的提供方,是一家年輕的創業企業格靈深瞳。
近 日,該公司的智能監控產品已經在北京人流量最大的購物商場測試,并獲得了中國四大行中三家的產品測試邀約。這家由斯坦福商學院畢業的高級職業經理人何搏 飛、前谷歌高級研究員趙勇聯合創立的公司成立還不到2年,就自主研發首創全球三維視覺感知技術,并實現了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全球的首次商業應用。
“中關村的應用創新是不少,可是相比硅谷,顛覆性的原始創新技術又有多少?”過去,不少中關村人聽到這樣的問題,或多或少有些不好意思。在大家的印象之中,中關村追隨性的創新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始創新少,對全球的影響力、引領性不夠。而今的狀況卻越來越令人振奮。
像 格靈深瞳這樣的全球領先前沿技術企業,越來越多地誕生在北京。僅2014年上半年,中關村就挖掘前沿技術項目20余項,項目總數突破100項,共投資前沿 技術項目130余個,集中孵化了包括格靈深瞳無人監控安防系統、九州華興密碼芯片、泛生子全基因序列分析在內的一批前沿技術項目。
培育具有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中關村創造”屢破國際壟斷
10月11日,在葡萄牙舉行的世界水大會上,留著一抹中國傳統戲曲里常見的濃密長胡的朱榮輝顯得格外顯眼。他作為代表,分享了技術團隊在海水淡化技術上的新突破。
“中國自主研發的海水淡化技術有望將當前的海水淡化制水成本降低10%以上。”當朱榮輝介紹完畢,一旁的國際友商紛紛涌上來交換名片。
兩年前,朱榮輝剛剛準備加入聯合攻克海水淡化解決方案的平臺。這時,“中國起步太晚”、“這種大項目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攻克”的同行評價不絕于耳。
而 今,渤海之濱,在唐山市遷曹線和唐曹路公路之間的曹妃甸海水淡化廠,一條二十米寬的廠區街道旁,幾百平方米的國產測試平臺,宣告著國產技術的破冰。在這個 面積并不太大的國產測試平臺上,一場爭分奪秒的國產自主創新技術追趕戰剛剛完成了攻堅戰。由朱榮輝帶領的塞美環能、碧水源、賽諾、泰寧科創等多家中關村企 業共同完成的中關村新能源海水淡化(膜法)示范項目順利通過由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組織的專家組驗證。今后,用上國產技術淡化的海水將不再是夢想。
過 去,由于缺乏專業化上下游產業鏈分工的聚集,中關村整體上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而隨著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的發展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穩步推 進,中關村企業在市場原則下自由組合,“抱團”發展,已經逐漸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并逐漸掌握了國際話語權。
TD產業聯盟就是一個例子。
今年上半年,國際通信巨頭高通與中關村芯片制造龍頭企業中芯國際簽署合作協議,高通今后在中國等地供應的智能手機芯片將刻上“中國制造”的印記。而這也是高通歷史上首次在高端智能手機芯片上與中國企業合作。
“中國主導了TD制式4G網絡標準的制定,這是我們獲得高通合作的重要原因。”中芯國際負責人坦言。而這一切,離不開中關村TD產業聯盟對上下游企業的聚集。
聯盟負責人楊驊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球有41個國家和地區的通信網絡采用了中關村主導建立的TD制式網絡,到年底將超過60個。與2G、3G時代中國完全不具備話語權的情景相比,如今已是天壤之別。
做好保護神
政府從“插花”到“培土”
今 年9月,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從就職16年的微軟辭職,加入百度。而就在幾個月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權威學者之一、谷歌深度 學習團隊創始人吳恩達剛剛宣布加盟這家中關村企業。今年6月,科技巨頭比爾·蓋茨私訪中國,第一家到訪的中國公司是中關村企業格靈深瞳。
吸引國際人才、配置全球資源—根據最新公布的中關村指數,中關村資源引入、國際拓展等綜合國際化指數比去年增長了近50%。
“下午2點,12樓會議室,前沿技術項目培育會。”在中關村管委會產業處方瑢的工作記事本上,每隔一兩個禮拜,就會有這么一場會議。
幾年前,這個前沿技術項目“培育會”的名字還叫“認定會”。請幾位業界專家上門進行評審,項目經過政府部門的認定后,就有可能會獲得一筆來自政府的 資金扶持。兩年前,“認定會”改了名,成了“培育會”。參會人士從專家變成了投資人、企業代表,以及管委會各處室的代表。會上熱點,也從“這個項目該不該 資助?”“資助多少?”逐漸變成了“這個項目還需要哪些服務?”“行業資質認定、實驗室需求、產業上下游對接還有哪些我們能幫忙的?”
這,是中關村近年來思路的轉變與升級—對人才、項目的吸引,不再是“插花”式的給政策、給資金,而是鼓勵市場化平臺對優質資源、服務的聚集,為一顆顆創業的種子“培土”。
創業投資、創業培訓、集中辦公區……當你走進中關村,就像進入了一條創業“美食”街,公司成長所需的人力、資金、市場等養分都能通過這 里一一獲取。今年6月,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10余家創業服務機構入駐、開業,由市場需求、政府引導共同成長起來的創業社區初見雛形,越來越多的草根創業 者加入了中關村創業大潮。
在重大項目、產業成果轉化方面,中關村也逐漸實現支持方式從補貼獎勵到股權投資,資金支持對象從具體企業、項目到平臺機構等轉變。
“市場自身充滿活力,我們只要別去束縛它,創造條件讓它釋放活力、創新力,這就夠了。”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