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辦事處,習慣上簡稱為街道辦。街道辦管轄區域稱為街道,街道一般與鄉和鎮處同一行政區劃層次。提起街道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管理社區、服務居民、綜 合執法等。其實,作為我國境內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街道辦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執行者與推動者,它的創新、探索與實踐對于一個城市經濟的轉型 發展尤為重要。在京津冀一體化、北京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當下,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的街道辦,看看他們正在做什么。
土地資源稀缺是當下困擾許多北京中心城區發展的難題。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智力資源最密集、中關村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最集中,但面積僅有5.28平方 公里的中關村東區更為突出。北京商報記者日前從中關村街道辦事處獲悉,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正通過多種嘗試力求破解這一難題,一張新的發展 藍圖也漸漸描繪成型。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中關村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策源地,中關村街道辦事處的探索無論成功與否,它的經驗都將為其他區域提供 寶貴的借鑒與啟示。
新業態漸成區域名片
4月17日,17時,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路中關村一橋交匯路口東南角。
周末晚高峰的中關村大街馬路上車流穿梭,忙碌了一天的白領們在人行道上行色匆匆。坐落于此的中關村科技貿易中心,在夕陽余輝的映照之下顯得格外安靜,與周圍的喧鬧形成了明顯反差。
中關村電子賣場標志之一的中關村科貿電子城曾經是中關村科技貿易中心的名片,如今一個新的標識已懸掛在中關村科技貿易中心標識和中關村科貿電子城標 識的中間: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這個身份將是這里的新名片。這三個同時懸掛的標識,不僅見證著中關村東區的產業演進,也是中關村街道經濟發展的縮 影。
中關村科貿電子城分為A座和B座,A座面積近12萬平方米,B座面積約7.5萬平方米。自2004年開業后,中關村科貿電子城一躍成為了中關村最著 名的電子賣場。伴隨著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關村地區的電子賣場業態調整也提上日程。當人們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關村西區的海龍、E世界等電子數碼賣場轉型 升級時,中關村科貿電子城的業態調整其實也在悄然進行。
“從去年開始,我們轄區內的中關村科貿電子城就開始了市場騰退、業態升級的工作,目前B座進展比較快,7.5萬平方米中的2/3已經完成,成為了中 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認定掛牌的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彬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情況時透露,根據計劃通過今年和明年 兩年的時間,將全部調整完畢。
在中關村科貿電子城B座的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北京商報記者看到,已經有包括新東方、匯眾益智、好學教育、學大教育、創客總部、跨考考研以及移動互聯網教育產業聯盟等20家國內知名教育機構入駐。
目前,北京正謀劃把南北縱向連接三環路和四環路的中關村大街打造成創新創業大道,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將成為示范和引領,其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中關村科貿電子城A座也在進行著調整。由于A座有1100個業主,目前僅完成了部分調整。一層由原來50多個攤位的手機賣場整合為由一家 統一經營,聚焦品牌手機的體驗、產品發布及銷售;八層拿出8000平方米用做集中辦公區。國美在線及某大型金融公司也將于今年入駐A座,實現初步的產業升 級。
“中關村科貿電子城爭取調整的目標是打造成互聯網教育產業中心。”楊彬坦言,業態調整確實具有一定難度,需要經過與小業主的博弈,包括租賃與回報的 平衡等,但調整完成后這里將成為中關村的新亮點。據悉,除了中關村科貿電子城,中關村街道轄區內的中發電子市場、金五星購物廣場也在進行調整。
探索破解土地稀缺難題
中關村街道總面積5.28平方公里,由30個社區構成,人口數量近25萬人,地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與中關村西區隔中關村大街相 望,被稱為中關村東區。在這片不大的區域內,匯集了以中科院所屬院所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并匯集了5000多名科學家和高級知識分子,僅兩院院 士就有130多位。
據第三次中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中關村街道轄區內擁有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2萬余家,位列海淀區第一。其中包括20余所中科院院所,北大附中、中 關村中學、中關村一二三四小等十幾所知名中小學校,以聯想、龍芯為代表的眾多高科技企業,30余幢寫字樓,多家五星級酒店。目前啟動建設的中關村科學城、 中關村航天科技園、中關村航空科技園項目均位于轄區內。轄區高科技企業收入占比達到75%以上。
這些特殊的社會資源,讓中關村街道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上科教智力資源和高科技企業最密集的區域。
“整體來看,中關村街道面積小、人口多,企業入駐量大;土地稀缺、可改造的地方也不寬余,這制約和影響著轄區內企業擴大以后的發展。”楊彬介紹說,中關村街道的產業發展空間是一個瓶頸,企業發展了,辦公空間勢必要擴大,但如果當地滿足不了需求,企業勢必將外遷。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HP、微軟都曾在中關村街道轄區內辦公,但正是因為辦公面積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了而遷至別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強化政府對轄區 內企業和院所的服務,中關村街道在2008年成立了中關村地區企業聯合會,搭建了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橋梁和平臺,彌補了政府在服務企業、院所中不到位的地 方。“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把中關村街道轄區內的30余幢寫字樓空間進行實時統計,每個月都會做一個樓宇面積閑置的統計,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 共享信息。一旦企業提出需求,我們立即著手進行解決。”中關村地區企業聯合會秘書長賈峰說,這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一部分大企業。
為了徹底破解產業發展空間的瓶頸,中關村街道還在進行更多的探索。“除了整合優化空間資源、業態升級、存量企業做優做強,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外,我 們還將成立新的創業服務協會,彌補產業空間不足,把孵化器、集中辦公區等聚集在一個協會里,孵化出更多的企業。”楊彬說,破解產業發展空間瓶頸不僅要留住 老企業,也要同時培育新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中關村街道對于企業的外遷視眼更廣闊。據了解,在2012年11月,中關村街道就和面積為66平方公里的天津市東麗區新立街道結成了 友好街道。“有些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一些空間,而天津市東麗區新立街道的土地空間和政策正好滿足需求,企業可以選擇到天津發展,實現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產 品的發布、企業間的互動。”楊彬并不覺得這是轄區企業的流失,企業總部設在北京,兩地各有側重,共贏發展。
中關村東區將換新顏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了新常態,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處于消化期。
去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重新確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今年1月,在北 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王安順提及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是適應新常態、落實新定位、邁向新目標的核心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非首都核心 區功能正在加速向外疏解,打造“高精尖”的經濟結構。
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無疑是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力支撐,更是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的主陣地之一。其中,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的海淀無疑是先鋒。
事實上,在北京經濟從粗放式發展到集約化發展,在以創新驅動引領的過程中,作為我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中關村街道可稱是創新的策源之地,它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北京中心城區中更是頗具典型性,其所做的探索也將為其他區域提供借鑒。
有人說,站在中關村大街的過街天橋上,向西看中關村西區,高樓大廈、寫字樓林立,好比是曼哈頓;往中關村東區看,很多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舊樓房,其中存有大量住宅,好比是唐人街。不管人們的比喻是否恰當,但對兩個區域城市風貌存在明顯差異的描述還是非常形象的。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中關村東區的城市風貌將徹底改變。據介紹,中科院正醞釀對中關村東區進行改造,這項工程已經立項,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
據楊彬透露,“改造完成后,北四環路北側和南側、中關村東區這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舊的樓房可能要消失了,變得更符合現代都市化的風貌。改造完成后,居住在這里的市民將全部回遷。改造完成后,這里將出現接近30萬平方米的科研、孵化空間”。
對于中關村西區和東區是否會形成競爭,楊彬這樣看:“西區商業氛圍、創新氛圍很足,東區科技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是優勢,包括知識產權、專利等。以中 關村大街相隔的兩個區域,正好形成互相補充,成為北京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有力支撐。特別令人振奮的是,雖然我們這兒沒設立中關村東區辦,但海淀區已確定我 們能夠享受中關村西區的所有政策,這將為中關村東區的發展進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