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六安“戰國雙墓”的開棺清理,兩座古墓中共發掘出青銅器、陶器、玉器,武器和絲織物等240余件。作為高規格的戰國古墓,發掘工作基本結束,“收獲”頗豐,遺憾的是,此前所有的文物上均未發現能佐證兩位墓主人確切身份的文字,加之其中南墓大棺中的男性墓主不見頭骨,墓主是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昨日的一個新發現讓考古人員驚喜不已,在北墓葬最下層的一根枕木上驚現一個印章狀、似文字又似圖案的神秘符號,或將成為揭開墓主人身份的關鍵依據。
神秘符號
六山青銅鏡
戰國墓中首現神秘符號
記者昨日下午來到開棺現場皖西老博物館,正在清洗雙墓棺木的工作人員高興地說:“我們發現文字了!就在這塊大木頭上”。考古人員證實,在北墓棺最下層的一根枕木上,直接接觸墓底泥土的一面,發現了神秘符號。
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所說的文字呈橢圓形,酷似一方樸拙的古文字印章,直徑大約四五厘米。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介紹,目前只能說這是一個似文字又似圖案的符號,到底有什么寓意還不好說,將請省里古文字方面的專家進行辨認。 “這是本次六安戰國古墓發掘以來首次發現的。 ”李教授說。
墓主身份之謎有望揭開
六安戰國雙墓中,相對南墓的高規格,北墓明顯小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卻最多。
皖西學院姚治中教授分析,北墓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目前已確定“戰國雙墓”為夫妻墓,作為夫人的北墓主應該先于丈夫死亡,當年尚在人世又身居高位的男墓主是有能力按照正常的葬制為夫人下葬,“因此人們期望的北墓應該有的文物都出現了。 ”
考古人員分析,昨日發現的神秘符號,如果是古文字,將為破解墓主人身份之謎提供最為關鍵的證據。
中科大專家提取絲織物
考古人員介紹,六安戰國古墓中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難保護的是絲織物,因為絲織物為有機質,出土后保護稍有不慎很快會變質。
戰國墓開棺的當天,中國科技大學的專家也來到現場,專門提取有機質文物。據介紹,這些絲質物和絹質物取下后,會放在實驗室中,確保存放空間無菌、無氧、無塵,并保持恒定的溫度和濕度,這些文物都是了解古人生活、生產狀態的最直接的研究標本。
六山銅鏡將成鎮館之寶
六安市文物局局長胡援介紹,為安全起見,六安“戰國古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等文物,經科學清洗后,暫存皖西博物館新館,這樣有利于對文物的科學保護。
據了解,此次發掘的戰國“六山銅鏡”,直徑達27公分,在全國發現的數量極少的“六山銅鏡”中尺寸最大,其工藝之精美、保存完整程度也屬全國罕見,對“重量級”館藏文物不多的皖西博物館來說,堪稱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