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底,北京分社領導臨時派我去采寫一篇反映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改革發展成就的綜合性報道,作為分社慶祝國慶38周年的重點稿件。
從1987年9月2日開始,我先后采訪了一大批科技人員“下海”創辦的科技企業、一批科技企業家以及研究電子一條街的專家、學者。9月底,一篇1300多字的報道誕生了。這是新華社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第一次綜合性報道,突出介紹了民辦科技企業的特點和取得的成績。
記者的職責讓我主動寫出一組報道
這次采訪是我第一次深入地接觸到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特別是民辦科技企業,感到非常新鮮。民辦科技企業的巨大活力和民辦科技企業家的拼搏精神使我看到了一股新風。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兩股大潮交匯融合的產物。一股大潮是20世紀6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以個人電腦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一股大潮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興起的改革開放浪潮。在中央提出要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挑戰和深入進行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這個大氣候中,一批科技人員紛紛“下海”創辦科技企業,逐步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經過了一個月的調查和聽取了各個方面的意見,我對電子一條街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科技人員走出大院大所創辦科技企業,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有利于培養既懂科技又懂經營的新型企業家,有利于推動科技體制的改革,有利于大院大所積壓的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另外,民辦科技企業靈活、高效的運營機制,也為國有企業和科研單位改革內部經營機制提供了經驗。總之,像發展鄉鎮企業的蘇南模式和發展私營企業的溫州模式一樣,電子一條街開創了我國發展新技術產業的中關村模式,對于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參與世界新技術革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只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可以糾正的,國家應當重視和支持民辦科技企業的發展。
為此,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向中央反映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情況,特別是民辦科技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各方面的建議,為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鼓與呼。并且這一想法得到了分社領導的支持。
于是,國慶節后,我把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調查情況寫了一組4篇內部調查報道,經審改后發出。
溫家寶同志組織調查
這組內部報道發出后,當時的中央主要負責同志在第一篇首頁上即作出批示并開始組織力量進行調研。于維棟當時是中辦調研室科技組的負責人,他后來告訴我: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批示的轉移速度,從中央主要負責同志到中辦調研室科技組,是每級領導每天批一次,可見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二是對報道閱讀是細微的并且劃了加重號,有的寫了旁批。
隨后,在溫家寶同志主持下,組織了由中辦調研室、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委、海淀區政府等部門人員參加的20多人的中央聯合調查組。中央聯合調查組在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以后,肯定了它的方向和經驗,并建議把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作為建立我國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試點。1988年3月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同意了中央聯合調查組的建議,決定在中關村以電子一條街為基礎建立中關村科技工業園區。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宣布了試驗區的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