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創新科技助力首都生態環境

日期:2013-04-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

  鑒于大氣污染嚴重的局勢,北京市將環境治理視為當前的頭等大事,大氣、污水、垃圾、違建均成為當下圍剿的重要目標。令人關注的是,中關村科技企業以其傲人的先進技術及設備,有力助推首都的治污工程。

  為了讓北京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污染不再是可以搪塞的“隱病”。今年3月底,北京舉行了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動員大會,環境“四害”大氣、污水、垃圾、違章建筑,成為當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長王安順透露,未來3年,北京將在污水處理、垃圾治理方面投入資金848億元,在平原造林方面斥資300億元。他說,這1000億元的投資需要放開各類市場,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他希望北京能更好地利用科技創新成果,提高資源利用率,用科技改變環境。

  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中關村,在大氣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產權技術,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有望成為首都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中關村的綠創環保集團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污泥高速資源化處理工藝,能使污泥中的銅、鋅、鉻、汞等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經過濕式氧化工藝處理,轉化為富有營養的肥料。

  綠創環保集團董事局主席姜鵬明介紹說,該技術是在全密閉下進行,無需污染物多次轉運,與傳統的污泥填埋相比,處理效率提高了40萬倍,實現了污泥處理的“日產日清,就地處理”,提升了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能力。

  記者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南口污水處理中心看到,整個的污水處理過程完全是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的,看不見污泥和污水,車間內也無任何異味。現場的工作人員在主控室的電腦前輕輕敲打鼠標,即可完成污水處理的整個過程。

  姜鵬明說,污泥經過技術處理后,其產物不僅可作為腐殖土或有機肥的肥基回歸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貧瘠土地對有機質的需求,還可作為土地改良、園林綠化、植被修復、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及其他生態保護等用途。

  歷經多年的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經成為中關村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并始終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2012年,環保產業規模達到2075億元,其中大氣處理、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等領域,位居中國的領先地位。

  作為中關村民營企業的桑德集團,是以處理工業廢水起家的企業,歷經20年的發展,掌握了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秸稈焚燒發電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令同行為之贊賞,使這家民企成為中國環保產業的領跑者。

  桑德集團承擔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北京市阿蘇衛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達2000噸。該垃圾處理廠是北京第一個生活垃圾處理BOT模式項目,也是北京利用社會資本引入環衛領域的示范項目。

  該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接受采訪時稱,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是科技創新,阿蘇衛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是中國最先進的。他介紹說,塑料、金屬、玻璃等垃圾分揀后,篩下的有機物經過生物發酵工藝技術,產生的氣體可燃燒發電,消化殘渣還可堆肥。

  目前,中關村在節能環保領域,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上市公司有18家,自主創新專利技術超過70項,中關村已經形成了節能環保產業的集群發展優勢。

  歷經多年發展,中關村孕育了一批生態環境的科技企業,聚集了一批像桑德、綠創這樣掌握環保關鍵技術的領軍企業,他們正用科技創新成果,助力北京生態環境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