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oached Phoenix Mountain
在全球化和快速工業化的當下,我們可以向傳統文化中借鑒智慧,盡量避免重蹈西方社會在生態方面的覆轍,保護好鳳凰嶺這塊“風水寶地”。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oment, we are able to draw on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y to avoid repeating the ecological aspects of Western society in the past and keep Phoenix Mountain beautiful for ever.
“遠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自然大空調!”是北京人對鳳凰嶺自然風景區的美譽。
北京鳳凰嶺自然風景區位于海淀區聶各莊鄉境內,距天安門51公里,總面積17.88平方公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方凈土,一塊未經太多人工雕琢的碧玉。
而鳳凰嶺風景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周邊地區也都是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向東有翠湖濕地、稻香湖景區;向西南,有車耳營村、七王墳、陽臺山自然風景區;向南,有鷲峰國家森林公園、大覺寺等自然與人文景觀。
概而言之,這一區域呈現出一定的整體性。與海淀中心區域的皇家園林景觀相比,這里文明和野趣并存、自然與人文共生,其文化形態呈現出更多的民間性和多元性。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片區域稱之為“多元文明共生區”,或者“多元文明的生態集聚區”。
隨著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中關村(4.49,0.04,0.90%)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斷擴大。中關村核心區的各個科技園區也在不斷擴容,對土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海淀區重點建設的北部新區正位于鳳凰嶺所在區域,城市區和科技企業正沿著北清路等線向北、向西挺近。
從某種角度上說,城市的擴張是科技文明對大自然的一種“征伐”,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同時,在生態文明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的今天,鳳凰嶺區域的整體性、原生態、人文性和歷史性也越來越得到重視。自然、人文、科技如何和諧相處,是我們必須探討的課題。
自然和人文相輝映的景區
鳳凰嶺歷史上又稱駐陛山、神山、老爺山。歷史人文傳統悠久,據海淀區文聯主席衛漢青介紹,金代皇帝金章宗親筆所書的駐蹕山三個字還能在鳳凰嶺北麓的一個部隊大院里看到。
這里山青水綠,層巒疊翠,密林曲徑,可謂野趣天成。各類植物遍及山野,吐露芬芳。生態環境保持得十分良好。其“上風上水”的地理優勢,使之享有京城“綠肺”之稱。區內水質優良,空氣清新,凈化空氣純度為市區的5倍,含負氧離子為市區的150倍以上,四至十月相對濕度為58%,春秋平均氣溫為23℃。
在PM2.5被普遍關注的今日,北京和一些其他城市一樣,正遭受環境污染、生態受損之苦,鳳凰嶺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作為距離京城最近的真正意義上的山,稱之為“城市的屏障”并不為過。
鳳凰嶺風景區人文景觀豐富多彩。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以及古老的東方養生文化的遺址、遺物、遺跡眾多,文化積淀豐厚,他們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區內北、中、南三線四十余處景點。北線則以峰奇、石怪、水美、洞幽聞名。有被譽為“華山之險”的“天梯”、聞名遐邇的“神泉”和“垂簾飛瀑”等妙景;中線以古剎龍泉寺為中心,沿山而行可觀古代佛道修行、修煉場所以及北京最大的摩崖刻字“鳳凰嶺”;南線以金章宗時期的京西“八大水院”之一的黃普院(圣水院)為中心,有北京最大的石上塔“金剛石塔”和最古老的佛教造像“北魏石佛”遺址、風景秀麗的呂祖洞和盛極一時的古香道 (妙峰山進香“老北道”) 遺址等景點。
鳳凰嶺的特色景點不勝枚舉,試舉幾例:
北線景區有“神泉”。泉水清澈甘美,從地面巖壁隙罅中涌出。民間傳說很多,據說嚴冬季節泉水流出十幾米遠而不結冰。神泉所在之處的巖石均屬花崗巖體系,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每天都有北京市民來這里背水回家享用。此外,“天梯”也非常有名,是一條上山的石梯,總共53級臺階,又稱“五十三蹬”,暗喻佛教中“遍參五十三知識,始得善果”之意。山勢陡峭,游人要攀登上去須一手扶鐵鏈,一手扶腳蹬,手腳并用才行。天梯頂端有個石洞,距地面16米多,相傳漢鐘離得道后曾在此修習仙法,故名修仙洞。
桃源觀,原名妙峰庵,是建國以來北京市海淀區第一所正式開放的道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光緒年間,道教全真南無派第20代宗師劉名瑞住持妙峰庵,將其改名為“桃源觀”。劉明瑞羽化后,弟子趙避塵主持桃源觀,創立千峰先天派,香火日盛。后一度衰落。2003年,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道長主持重修桃源觀。2006年4月6日,這里正式成為道教活動場所。現在有常駐道士。修復后的桃源觀以它獨特的道教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
中線景區的佛道修行場所尤多。以京西名剎“龍泉寺”為起點,沿山而行,可觀仙人洞、三佛洞、玄元洞、修仙椅等,在此可以領略佛道修煉、修行文化的風貌。繼續前行可達白塔水庫、仙人下棋的蔭涼亭和北京最大的摩崖石刻“鳳凰嶺”等。三佛洞為遼代遺物,它由一塊完整的巨型巖石開窟成洞,內壁上刻有三尊不大的佛像,由左至右分別是報身佛盧舍那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玄元洞俗稱“八仙洞”,該洞門朝東南,在一塊臥扣著的鍋底狀花崗巖上雕刻而成。玄元洞往東走幾步有一個“修仙椅”景觀,亦由一塊大石頭里鏤空建成,可容納一人在里面打坐。從“椅”上向外看,山河大地皆入眼簾。
鳳凰嶺南線景區以純天然景觀為主,人工痕跡較少,植被茂盛,樹木繁多,尤以山核桃為最。人文景觀以黃普院、關帝廟及呂祖洞等為中心,組成宗教文化豐厚的“三角帶”。其中,金剛石塔是極具特色的石上塔,建于明代,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鳳凰嶺景區標志性建筑。該塔高約2.5米,建于高約15米的巨石頂端,高不可攀。
整個鳳凰嶺,有“奇峰”、“怪石”、“林海”、“神泉”等自然風勝景,又有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歷史遺跡往往和避開政治中心的皇宮貴族或遠離塵囂的奇人異士相關,他們尊重自然,并在此和自然融為了一體。
龍泉寺開放“激活”鳳凰嶺
龍泉寺位于鳳凰嶺下懷,最早建于遼代,是京西北一座集佛教、道教、地方宗教于一體的文化勝地。龍泉寺因何而得名?傳說第一任住持繼升和尚在此修行,多次看見赤鏈金蛇在陪伴相隨,龍泉寺因此而得名,此為一說。
從旅游區劃分來說,龍泉寺位于鳳凰嶺的中線旅游區域。龍泉寺山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傳說有人曾經要砍伐這兩株柏樹,柏樹一夜之間由直絲木紋變成了扭曲,因此被稱為“神柏”。 進入山門左右有哼哈二將,山門背面有啟功先生所書對聯:“揚眉一哼狐禪外道皆腦裂”,“振威一哈邪魔陰鬼俱膽寒”。
再往前走,有座保存完好的獨孔古石橋。這是第一代住持繼升和尚募化修建的金龍橋,距今一千年以上。寺東百米處有繼升和尚塔,據說繼升和尚圓寂那天,祥云萬里,百鳥啼鳴,僧眾誦經四十九天,使得繼升塔被檀香環繞,經三年而不散。
此外,龍泉寺內還有魏老爺殿。魏老爺據說是本地歷史上有神通的修行人,曾經造福一方百姓。
鳳凰嶺主體建筑在歷史上一度毀壞,門庭衰落,于本世紀才重新復建。2001-2002年前后,蔡群居士等初步恢復了龍泉寺的一些建筑。2004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出任龍泉寺方丈,帶領幾個弟子進駐鳳凰嶺,正式開始大規模地復建龍泉寺,同時開展弘傳佛教的活動。龍泉寺的僧人和居士逐漸增多,眾志成城,進行硬件設施建設,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見行堂、東配樓、德塵居、居士樓、水包、水庫、北配樓等陸續建成。
學誠法師駐錫龍泉寺和龍泉寺的復建,對鳳凰嶺來說是一件大事。目前龍泉寺不僅成為僧侶修行的地方,也成為了佛教和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播的一個重要場所。除了僧人,龍泉寺的居士和義工隊伍也蔚為大觀。龍泉寺除了僧侶的自身修行,也建立了居士組織,并吸引了為數不少的義工。僧俗合力,成立了“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動漫組、翻譯中心、北京復興大國學文化基金會等部門,還運用網站、博客、微博、體驗活動、學習小組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傳播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
龍泉寺有不少高學歷的出家法師,居士中也不乏社會上的高級專業人士。他們在這里種菜、掃地、搬運、念佛,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弘揚等。雖然佛門對人才的要求和選擇并不與學歷掛鉤,但由于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的開放胸懷和海淀的區域優勢,客觀上形成了這里高學歷人才比例相對較高的局面。
據龍泉寺一名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寺院的建設還正在進行中。他說:“我們建設的目的不是單純建一個廟,我們建設的目的是為出家人,包括居士提供修行的場所,為更多的人提供學習佛法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平臺。”
確實,龍泉寺打造了一個很大的平臺,它既傳播佛教和傳統文化知識,也提供體驗的機會,其影響力不僅在海淀,也在北京和全國,并已經走向海外。龍泉寺的復興,給鳳凰嶺增加了活生生、能動的文化元素。龍泉寺也為鳳凰嶺的物質景觀增添了精神屬性,并賦予了傳統文化以現代性。
現在,龍泉寺的節日法會等活動豐富多彩,中外賓客的來訪也絡繹不絕,帶動了整個鳳凰嶺地區的人氣和旅游業,也給當地其他產業如果樹種植業帶來了益處。
從這個意義上,龍泉寺“激活”了鳳凰嶺。
多元景觀
共筑整體文化帶
鳳凰嶺周邊地區也可謂物華天寶。翠湖濕地、七王墳、陽臺山自然風景區、鷲峰國家森林公園、大覺寺等名勝各領風騷。他們既有共同屬性,也各有特點,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并初步形成了一個整體,和海淀區中部的皇家園林景觀出現一定的區隔。
車耳營村,位于鳳凰嶺南邊的村落,是2008年被評選出來的北京“十大最美鄉村”之一。據說明朝大將戚繼光率兵打仗經過于此并在此安營扎寨,故名車營,因為兒化音的緣故名字最后演變成“車耳營”。村周古跡眾多。關帝廟和北魏石佛遺址最有名。北魏古佛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鳳凰嶺真正的寶物。1998年3月居然被人偷走了。1998年9月,公安部門將盜佛罪犯抓獲。但石佛再也未回車耳營村,而被輾轉送往北京石刻博物館。
在車耳營村,本刊記者見到了中關村不動產商會會長楊建平,他曾在房地產市場縱橫捭闔,現在在車耳營村“包養”了一個院落,命名為“知青客棧”,并稱這里是他“修心養性的第二居所。”據說,在這里這樣常年承租院落的人還為數不少。
七王墳,位于北京海淀區北部蘇家坨鎮七王墳村,為清末醇親王奕譞之園寢。醇親王奕譞,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慈禧的小叔子,慈禧的親妹夫,光緒皇帝的生父,溥儀(宣統)的祖父,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七王墳的具體位置是大西山妙高峰半山腰的古香道旁,也是唐朝法云寺的舊址。金章宗時期,這里又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風水”尤佳。
再往東去,有大覺寺,又稱西山大覺寺,大覺禪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陽臺山麓,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大覺寺有八絕:古寺蘭香、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1997年,在大覺寺院中成立了明慧茶院,在大覺寺的在憩云軒、四宜堂和院內南北廂房和耳房中設茶室,此后茶香就和花香、古樹一起成為大覺寺的一個特色。
鷲峰位于海淀區北安河鄉,與鳳凰嶺 相連。海拔約為450米,因嶺頭如一只兀立的雄鷲得名。相傳曾是遼代七十二營寨之一。鷲峰景色雄奇秀麗,通達山頂的盤山古道蜿蜒曲折,吸引了眾多游客。而且這里的豐富的植物資源所構成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京城。800多公頃的公園,堪稱是綠色植物的寶庫,森林覆蓋率高達100%,是綠色植物的天然儲藏地。鷲峰山下,花信時節,有“十里杏花一色紅”的景象。
陽臺山自然風景區,北依鳳凰嶺,是一處以妙峰山古香道為主線的風景區,1997年開放。距頤和園17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其山脈主峰海拔1276米,是臨近平原的第一高峰。在明清和民國時,妙峰山農歷四月初一到十五開廟會,成千上萬的香客,沿陽臺山古香道抵達金頂妙峰山,保留了許多古香道和茶棚文物遺跡。
黑龍潭,位于海淀區西山北部聚寶山(又名畫眉山)北麓。水甚清而帶褐色,傳說有黑龍潛其中,故名黑龍潭。每遭天旱,附近水源干枯,唯此泉不涸。據載,明萬歷及清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來此祈雨、觀潭。現有部分清代建筑遺跡。
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曾言,鳳凰嶺周邊區域“風水”好,其“水”除了京密引水渠之水、翠湖濕地的水,更少不了京西地區著名八大“水院”的泉水。
北京城里少有甘泉,所以西山中深藏的清冽泉水歷來為帝王們所喜愛。八百年前的北京,正是被金朝章宗所統治之時。這位喜愛“戶外運動”的帝王,在幽謐西山中尋找甘泉,找到之后即在旁修建行宮,以便親臨賞玩。他寄情山水的所作所為,為北京的西山增添了八座既是寺院又是行宮的建筑群,并稱為“八大水院”。
這八大水院至今還在,但說法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這八大水院中六處水院都在海淀,有四處都在北安河地區,沿著鳳凰嶺、金山、陽臺山一字排開,由北向南分別為:圣水院,現今稱黃普院,位于鳳凰嶺風景區南側;香水院,現在七王墳一帶;金水院,現今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金山泉的水量很大;清水院,現今為陽臺山下的大覺寺;潭水院,現今為香山公園香山寺的雙清別墅;泉水院,現今為玉泉山的芙蓉殿;雙水院,現在石景山的雙泉村北,稱為香盤院;靈水院,現今為門頭溝妙峰山的棲隱寺。好山好水養人家。水是大自然的恩賜。鳳凰嶺所在的大西山區域的幾個景觀,因為水而聯系起來。
除了鳳凰嶺周邊地區的山水文化,我們也不能回避這一帶的科技產業。這塊區域,基本上處于海淀近年開發的北部新區范圍。目前,海淀北部已形成了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中關村軟件園和北清路兩側特色產業基地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匯聚了大批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優秀人才。已有華為、用友軟件(9.43,-0.02,-0.21%)、騰訊等一批知名企業的重大項目入駐,中關村壹號、龍芯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初步形成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能源環保、網絡通信等特色產業聚集,產業發展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其中翠湖科技園的建設正在加快進行中,它是海淀北部地區規劃建設的三大產業功能區之一,包括中關村環保園和中關村創新園以及新規劃的溫泉、蘇家坨信息通信及生物工程與新醫藥功能區。
翠湖科技園的整體規劃建設理念為“智慧翠湖、生態翠湖、人文翠湖”。如果切實做到,那么科技文明剛好可以和這里的自然文明、歷史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既傳統又現代的都市生態樂園。
鳳凰嶺多元文明的生態啟示
中共十八大以后,“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個熱詞,為人們所討論、所關注。
幾乎所有來過鳳凰嶺的人,都會為這里的生態環境所迷醉。尤其當城市中心生態失去平衡,環境污染侵襲人類健康的當下。
現在,鳳凰嶺及周邊區域該如何保護和開發,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十九世紀中葉,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紐約迅速成為世界金融、貿易的中心,也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業的興起、能源的利用、交通的發達、貿易的開展使紐約人口大量聚集。與此同時,擁擠、嘈雜、混亂的環境以及日漸嚴重污染的的空氣也讓人困擾,令人窒息。在媒體人士和熱心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政府撥款建起了中央公園。這是一塊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觀,卻給紐約市民帶來一個生態“喘息”之地。后來竟有人這樣說:“失去紐約的美國將不再是美國,失去中央公園的紐約將不再是紐約。”足見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之重要。
在全球化和快速工業化的當下,我們可以盡量避免重蹈西方社會歷程中在生態方面的覆轍,也可以向老祖宗借鑒智慧。
鳳凰嶺區域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實無形中在支持著這里的生態環境保護。金章宗的“八大水院”可看作對水資源的一種保護。而這里佛、道文化在理念和實踐上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道家的學說里包涵著豐富的生態學思想,比如道德經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比如莊子的“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道家對自然的尊重十分明顯。佛教也是如此。“依正不二”的觀念表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是由我們自己及他人所造的善業或惡業造就的,因而人類對所處的環境狀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中的“無我”觀念則暗合生態文化思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此外,素食、戒殺、放生、節儉惜福、植樹造林等思想、行為等都有助于生態環保。
自然、文化和科技、經濟其實是可以和平相處、相得益彰的。在學者王魯湘的期望中,鳳凰嶺地區的景觀可按照山地、坡地、平地而被劃分為自然、人文、科技三個層次,三者各安其位,之間還可以進行互動。北清路兩邊的高科技公司的人可以隨時到坡地上去享受文化,及再往上感受自然。而從事文化和自然保護的人也可以借助科技人員的力量。
著名旅游經濟專家魏小安則認為,在鳳凰嶺區域的開發中,要按照后工業化的視角,挖掘前工業化的資源,形成超工業化的產品,對應變化中的市場。只有這樣,鳳凰嶺才能做到一千年都不落后。所謂“超工業化”,恐怕就是指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中的“生態”,指的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換言之,“生態”特別關注的是環境中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
建設生態文明,放在鳳凰嶺地區來說,既要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原有自然和歷史人文遺存進行保護,又要對各個自然和人文景觀區域的相互關系加以關注。
目前,鳳凰嶺所在的大西山旅游區各景區之間還未形成有效地合作協調機制,整體旅游環境有待改善。鳳凰嶺及周邊區域內的各種景觀、村落以及科技園區,若能達到協調、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將會更符合節約、環保的意識和講求整體觀的生態學構想。
隨著城市化的邁進,鳳凰嶺區域已經到了必須重視和全面規劃的時期了。未雨而綢繆,才能打造百年大計、千年大計。這點,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給我們做了表率。
舉世聞名的溫哥華史坦利公園被當地人稱為“城市綠肺”,每天公園的植物都在不停地為這個城市輸送著最清新的空氣。公園里最妙的就是圍繞著公園綿延25公里的海堤步道,步道從加拿大廣場游船碼頭一直延伸到灰岬,道路在沿途的樹林中若隱若現,適合人們散步、騎車,盡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愉悅心情。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通過“綠道”(一種線性敞開空間,供人步行或騎車進入)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并由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也于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絡,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
那么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如何做?鳳凰嶺地區作為北京西部的綠色屏障、近郊地區最后的一塊風水寶地和大自然的饋贈,又該走向哪里?答案在我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