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能看到媒體對中關村一些電子市場經營難以為繼所發出的唏噓之聲。畢竟“中關村”這個頗有來歷的地名承載了 IT從業者太多的期許與整整一代電腦用戶的回憶,那真是一個值得緬懷的年代。那時候BAT(百度、阿里、騰訊)才剛有了雛形,雅虎、微軟、英特爾還被視為 學習的對象而非超越的目標,由海外歸國的“知識英雄”們比演藝明星更受歡迎。
10多年前的中關村是以硅谷為藍本和愿景的,但在發展過程中,反而是位于IT產業生態鏈末端的電子市場攫取了人們更多的注意力。在我看來,如今的中關村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興盛——走向衰落的,不過是傳統的IT商業模式以及陳舊的產業秩序、競爭格局。
線下電子商城的敗落是互聯網經濟規模擴大與用戶需求轉變后的必然結果。與漸成為歷史的電子商城相比,中關村則愈發顯得繁華內斂。起步期的游商氣質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汲取了硅谷經驗,同時又流淌著中國基因的創新力場。
硅谷的興起最早是由于美國政府在冷戰期間的軍事需求,周邊高校獲得了政府的大筆科技經費撥款,而仙童(Fairchild)等傳奇公司也因國防部訂單獲益。初具規模后,硅谷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型小公司和接踵而至的投資人——錢在哪里,資本家就跟到哪里。這句話是沒錯的。風險資本成了硅谷創新的長期引擎,并持續至今。
這幾年我經常往返于硅谷和中關村之間——硅谷并沒有增加什么高樓廣廈、地標建筑,但由于這塊風水寶地始終具有極強的吸金能力,而且吸到的資金總是被用在人和研究上,而不是蓋房子,因而得以長盛不衰。今天中關村的吸金能力已不遜于硅谷,且政府始終給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至于生態系統方面,首先,有 了成功的大公司如BAT三巨頭來帶動和完善;其次,創業成功的例子不斷涌現,刺激著更多富于才華和雄心的人才投身其間、展開創新冒險;其三,公司間的并購日益活躍;最后,應用與互聯網服務商的生存環境也比過去大有改善、甚至可說是越來越健康。
問題是下一個10年、20年,中關村仍能像硅谷那樣保持基業長青嗎?下一個創造奇跡、孵化巨擘的機遇在哪里?
我在互聯網行業工作已有20多年,硅谷和中關村是我的兩個主要陣地,我認為,也許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推動中關村生態環境的進化,持續增強“中國硅谷”的創新生命力與成果輻射力。
首先,硅谷永不衰竭的活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先行者不斷演繹和刷新的成功案例。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對后繼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過想要持續發展,就須考慮巨型公司和創業小公司的競爭公平問題。占有了大量資源、擁有小團隊無法匹敵的優勢,巨型公司有時甚至能成為行業乃至國家的名片,但如果不讓它 們感受到競爭的壓力,那它們就會像慣性推進下向前滾動的石頭,體量越大、速度越慢。而且不可能存在那種強大和敏捷到可以創造一切的大公司,倒是有不少依靠一款了不起的產品而發跡的公司不斷以收購來鞏固自身地位的,例如Android就不是Google的原創,WhatsApp也并非為Facebook而 生。收購無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勵,大公司得到了繼續領先的機會,小團隊則獲得了資源、平臺、網絡,因而可以更快地將創意變現——不過必須時時警惕和有效制約 那種總是利用自身市場支配優勢復制小公司創意,甚至以此脅迫小公司低價賤賣自身的壟斷企業。一些秉持“結果導向”思維的人或許認為,不管大公司、小公司, 做同樣的事,結果都是行業贏、中國贏,這是很片面的看法,會導致全行業和新晉Start-up公司都趨于急功近利,從而使創新能力越來越貧弱的結局。
其次,讓人才從創造中獲得樂趣——只有樂趣還不夠,還要有實實在在的財富,這就需要在人才培養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采取更積極、更認真的舉措。人家花心思做出來的發明,要讓人家賺錢,而不是讓一些不勞而獲的公司和用戶輕輕奪走。在美國,很多公司瞧不起抄襲模仿人家創意的同行,優秀的人才也往往不愿 意進入這種企業做事,如果中關村也能形成類似的氛圍,那必然能從反方向催化創新。
最后,產業發展必然是越來越快,研究和開發有時卻該放慢速度、放眼遠處。過去這5年,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北京工作,因而也有了更多近距離觀察與學習國內互聯網和移動領域同行們的機會——立足于PC與互聯網年代逐步積累的資源、經驗和方法論,近年來國內領先企業的步伐變得更大更快,這誠然是好事,而且從各種榜單(比如Mary Meeker每年都會更新的互聯網報告)來看,全球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Top 10幾乎被中美兩國所瓜分——如果說著眼長遠領先的“中國創新”需要一個被夯實的、不會輕易垮塌的基礎,那么現在這個基礎已經打好了。接下來,到了改變急躁態度的時候——確實,談及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就一定要強調其遠超傳統產業的“效能”,也即企業投入的資源、消耗的時間相對于團隊產出的成果、創造的價值 的比率。效能至關重要,但只看效能,卻易使企業僅關注腳下的路——每一步都踩得正確無偏差,但偶爾抬頭,才發現對手都快到山巔了。
也就是說,趕路的效率再高,倘若不在探路與筑路上用心思、費時間、花成本,那就不可能保證自己持續領先——我偶爾會想,假設在一個沒有 Android的世界,會有一家中國公司挺身而出、真正基于商業的目的來做平臺嗎?這可真說不準——畢竟與做產品相比,做平臺往往很慢。云計算、物聯網、 大數據也有一些國內公司在研究,但此類平臺級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線很漫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甚至徒勞無功的心理準備。無論如何,做長線探索、嘗試成為下一波浪潮的策動者,這是挺進未來的中國公司必須打穿的阻礙進化的屏蔽層。我由衷地希望,人才濟濟、環境日漸規范的中關村能夠涌現出一家或多家可策動與引領全球浪 潮的企業。
雅虎北京全球研發中心也是中關村創新生態圈的一員。對一些已品嘗到成功喜悅的中國同行而言,面臨的新挑戰是基于中國的市場環境、人才環境、創新 環境去開發會被全球用戶所喜愛的產品——這正是雅虎北研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做的事。雅虎贏、中國贏、人才贏——我們植根于中關村做出的這個承諾,已經成為了現實。所以,我深信,作為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模仿變原創的中國IT產業的縮影,中關村必將迎來更加激動人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