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海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發布《2014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以及2013年中國國家級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競爭力綜合排名榜兩項研究成果。
根據排名,中關村[9.99% 資金 研報]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名列前三甲。
《藍皮書》提出,在目前的發展環境下,中國的產業園區發展必須向2.0模式轉變,園區發展的驅動要素由此前的“政策、行政化、硬基礎”轉變為“制度、融合化、軟環境”。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排行榜排在前十的園區都具有2.0發展模式的雛形,但如果真正達到2.0版的要求,還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
產業園區發展模式面臨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對比發現,與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13年產業園區排行榜相比,前三名的園區保持一致,但是排序出現變化,其中,中關村維持了榜首位置,上海張江由去年的第三上升為第二,蘇州工業園區滑落至第三。
對此,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解釋,上海張江之所以能在一年的時間里由第三上升至第二,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擴容效益,且張江的擴容速度較快。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擁有482家國家級產業園區,其中高新區114家、經開區215家、出口加工區63家、邊境經濟合作區16家、保稅區13家,其它園區61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大類園區的GDP合計達到132127億元,占全國GDP 比重達23.2%。
不過,產業園區發展的區域差異仍較明顯,上述產業園區排行榜中,東部地區產業園區入榜數量為61家,中部產業園區22家,西部產業園區為17家,東部高于中西部總和,此外,西部地區的產業園區得分低于排行榜所有園區平均得分。
《藍皮書》認為,從園區發展的角度而言,創新與合作是保持持續發展優勢的關鍵,例如上海張江利用其核心位置開展園區間的產業轉移合作,東湖高新[5.89% 資金 研報]區利用自身科教優勢形成產學研協同的合作模式,長沙高新區則加強園區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及海外企業的協同創新等。
此外,隨著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以及園區發展環境產生變化,園區發展的瓶頸也日益顯現。
任 浩稱,目前而言,國家面臨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也會對園區發展產生影響,此外,園區發展中科技與經濟如何進一步結合,創新的軟實 力如何優化,園區發展由政府完全主導的方式如何轉變,產城分離如何解決,以及引進的外資與本地產業如何融合等等,都是目前產業園區發展中面臨的瓶頸。
打造園區2.0版
任浩認為,2014年將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出現轉折的一年。
《藍皮書》稱,以1984年大連經 濟技術開發區掛牌建園為標志,中國產業園區建立發展已經30年,以“政策、行政化、硬基礎”三大要素組成的驅動模式對中國產業園區的高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 用。但經過30年的發展,大多數國家級園區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上述“三要素”,園區1.0中的要素驅動力漸弱,同時園區的發展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園區發展面臨瓶頸,未來驅動產業園區發展的新要素是什么值得思考。
基于此,《藍皮書》提出了產業園區發展的2.0模式,即在創新升級時期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的驅動要素、合作方式、發展路徑,以實現產業生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的發展模式。
上述發展模式的重點,是園區發展的驅動要素由原來的“政策、行政化、硬基礎”轉變為“制度、融合化、軟環境”。
其中,制度指制定并完善國家立法層面的產業園區管理條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產業園區的地位、功能,制定并完善地方政府建設產業園區間溝通協調、利益分享等機制等,通過制度完善獲取管理紅利。
融合化指園區內的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學研的融合,以及園區間資金、項目、管理、品牌等的互動融合,產業與社會間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融合,通過這三個層面的融合獲取空間利用和拓展的紅利。
軟環境指產業園區應重視建設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園區,集約化、循環發展的綠色園區和人際關系融洽、創新氛圍濃厚的文化園區等。
此外,《藍皮書》認為,2.0的發展模式下園區合作方式存在“飛地”的園區與園區合作、園區搭臺下的企業合作對接、產學研金介協同式的創新合作、園區引導下的科技金融結合四種形態。
任浩表示,排行榜排在前十的園區都具有2.0發展模式的雛形,但園區要達到2.0模式的要求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至少需要十年,其中發展理念的轉變是一個較大的阻礙,因為目前園區發展仍是經濟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