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guān)村資料 > 正文

中國原子彈從中關(guān)村這座樓里“孵化”

日期:2016-07-07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 ]

圖片

  朱德視察原子能樓,錢三強為朱德介紹宇宙線室

  1952年,中關(guān)村還是個名副其實的鄉(xiāng)野村落。在蜂蝶飛舞的菜地、蛙聲鼓噪的稻田和墳冢隱沒的荒野中,共和國科學第一樓——原子能樓破土而出, 傲然聳立。新中國的科學大業(yè),就從這座科學圣殿發(fā)軔前行。這里走出了兩位國家最高獎獲得者,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wù)?rdquo;獲得者,數(shù)十位泰斗級院士,“裂變” 出一批重要的核科學和物理學研究機構(gòu)……

  “三強一測定中關(guān)”

  上世紀50年代,在錢三強等人起草的《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中,擬設(shè)近代物理所,以核物理研究為首選領(lǐng)域。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宣布成立研究所名單,近代物理研究所赫然位列名單之首。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兼任第一任所長。錢三強任副所長,一年之后任所長。

  該所的前身是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和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部分。1948年,錢三強從法國學成歸國后,任教清華大學,同時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工作。該所位于東皇城根甲42號,建所之初,包括錢三強和他的夫人何澤慧,總共才三位科技人員。

  中科院成立后,緊迫的任務(wù)之一是在北京市范圍內(nèi)選擇“永久院址”。作為位列中科院諸研究所之首的近代物理所,不能再蝸居城內(nèi)。

  1951年5月17日 ,錢三強親赴中關(guān)村測勘物理所樓址,中科院決定,在保福寺北側(cè)開始建設(shè)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大樓。同年10月底工程破土動工,1953年底,大樓竣工,錢三強所長帶領(lǐng)研究人員于1954年元月從東皇城根遷址到中關(guān)村。

  當時,此樓成為中關(guān)村科學城中的第一家研究機構(gòu),稱為“中關(guān)村物理樓”。1958年,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樓由此得名。

  細察歷史,當年如果不是錢三強迅速出動測勘和后來抓緊開工,中國科學院的用地可能將南移。有人說,錢公決定了由原子能樓領(lǐng)跑中關(guān)村科學城建設(shè)的歷史,被賦予“三強一測定中關(guān)”的傳奇色彩。

  “當時選址中關(guān)村,有一個考慮因素就是靠近北大、清華。”葉銘漢院士回憶說。由于毗鄰中國最強的高等學府,使建樓工程和日后科研工作得以迅速走上軌道。

  走出大批泰斗人物

  1953年,中科院決定將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為物理研究所。物理所剛搬來新大樓時,為了保密起見,對外統(tǒng)稱“918信箱”。

  剛開始籌建的時候,錢三強就四處招攬人才。從清華調(diào)來了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從浙江大學調(diào)來了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等。彭、王就如同錢三強的左膀右臂,理論、實驗比翼雙飛。

  錢三強還從國內(nèi)邀請一批年輕的物理學工作者來所。在這五層樓的房子里,群賢畢至,陣容豪華,個個都是重量級的人物。

  錢三強就是中國發(fā)展原子能研究這盤大棋的總策劃。他高瞻遠矚,科學規(guī)劃,例如在研制原子彈時就提前布局氫彈研究。“他布局分工很全面,王淦昌搞 實驗物理,彭桓武搞理論物理,黃祖洽和于敏搞氫彈。他考慮周到,從理論設(shè)計到工程應(yīng)用、原料化工、電子控制,沒有短板,都配齊了,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很合 適。”葉銘漢回憶。在選用人才方面,錢三強知人善任。不少參加核武器研制的“兩彈一星”功臣,都是他力薦的。

  副所長王淦昌在抗戰(zhàn)艱苦時期,提出了用實驗間接證明中微子存在的方案,當時由于物質(zhì)條件所限,無法實現(xiàn)。他只好發(fā)表了他的建議。后來有科學家根 據(jù)王淦昌的建議,用實驗間接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王淦昌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是中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還對中國的宇宙射線研究做出重 大貢獻。

  從國外回來的科學家楊承宗,在法國居里實驗室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后,用錢三強轉(zhuǎn)來的3000美元,在法、英、瑞士等處購買了為國內(nèi)核科學研究所急 需的器材,并得到約10克放射性標準鐳源。約里奧·居里讓楊承宗傳話給毛澤東:“你回去轉(zhuǎn)告毛澤東……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必須自己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 那么可怕,原子彈的原理不是美國人發(fā)明的。你們也有自己的科學家……”

  從這棟大樓里走出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wù)?rdquo;的獲得者: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于敏和陳芳允;走出謝家麟、于敏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得者;走出大批泰斗級院士。

  “所長辦公室,說進就進”

  “在這個樓里,我們之間不大稱呼行政職務(wù),從來沒聽人喊過所長、院長、部長。”葉銘漢說。

  沒有官銜相稱,不講行政等級,不過稱呼還是大有學問,講的是學術(shù)領(lǐng)域內(nèi)師長與弟子的輩分,透出互相尊重的親密氛圍。大樓里只有一位被稱作“老 師”的人,那就是趙忠堯。一來他以前是清華教授,上世紀30年代就在《自然》這種頂級雜志發(fā)了有分量的文章,德高望重;二來所里的很多科學家都是他學生, 所以都尊稱他為老師,也是名正言順。而趙的學生錢三強和王淦昌則被稱為“公”,即錢公、王公。其他很多留洋回來的都叫先生,如謝家麟、何澤慧等。

  看看大家的樣子好土,可做的學問都很牛。彭桓武還有一則軼聞。一次,為了“淘”點工作需要的零件,彭桓武到前門的舊貨市場“拾荒”,警察發(fā)現(xiàn)此 人衣服破舊,專門找尋廢舊零件、電子管,形跡可疑,竟把他帶到派出所進行盤問。當被問在哪兒工作時,彭桓武回答:“我是原子能所副所長。”警察都不信。

  “錢所長的家和辦公室,(誰)想去就去,說進就進,不像現(xiàn)在有秘書擋駕。”葉銘漢回憶往昔,感慨系之。

  人已去,樓已空

  原子能所這棟大樓,成為我國第一個綜合性核科學技術(shù)研究基地,從這里分裂、衍生出了許多核科學研究機構(gòu),在全國“遍地開花”。

  1955年,黨中央決定發(fā)展自己的核武器,錢三強擔此重任。

  1960年,蘇聯(lián)撤走了全部專家。中央要求二機部、五院和中科院要“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把“兩彈一星”搞上去。中科院二話不說,不僅支援一批杰出的科學家,而且把原子能所成建制地劃給二機部。

  原子能所最優(yōu)秀的人才都被推薦到核武器研究部門,有人稱在中國研制“兩彈”的進程中,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孝”。

  錢三強曾對所里同志說:“要顧全大局……舍得把最好、最頂用的人用到最需要、最關(guān)鍵的地方去,不分是你的還是我的……好的人才輸送出去了,年輕的就很快地自然成長起來。就像割韭菜一樣,一茬接著一茬……”

  最先投身原子彈研制事業(yè)的是鄧稼先。年僅34歲的“娃娃博士”義無反顧投入原子彈、氫彈事業(y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60年,錢三強向二機部建議,推薦王淦昌、彭桓武到核武器研究所擔任科學技術(shù)帶頭人。這兩位學術(shù)巨擘本來都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有所 建樹,但他們的回答都是堅定干脆,彭桓武的回答是“國家需要我,我去”,王淦昌的回答則是“我愿以身許國”。1959年至1965年,原子能所輸送給外單 位的科技人員就達到914人。

  中科院院史研究室原主任樊洪業(yè)把這座樓稱之為“共和國科學第一樓”“中國核科學的發(fā)祥地”“中國原子彈的起點”。也有人說它是“中國加速器的搖籃”等等。

  不過,在如今,在資本瘋長、財富故事輪番上演的中關(guān)村,它似乎顯得那么不合時宜和落魄。前不久,曾在這棟樓工作的老人又聚在一起。大家問起還有哪個同事、哪個院士到哪兒去了、身體可好?回答是“已經(jīng)去了”“都在天上了”。接著是一片唏噓。

  是的,人已去,樓已空,鮮活的往事被歲月的塵埃覆蓋,生動的記憶將被時間風干。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推薦閱讀
精彩推薦
商城打折熱賣

中關(guān)村社區(qū) 版權(quán)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lián)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