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何時告別“自帶課桌上學”的辛酸

2012-09-05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9月1日,湖北麻城市順河鎮3000余名學生需要自帶課桌報到。據悉,整個順河鎮有5000多名學生,開學前約2000套新課桌被分配到鎮上的一所希望小學和中心小學,仍有3000余人缺乏課桌。有的學生因此把茶幾拿來當課桌,而留守兒童只能由年邁的奶奶扛桌子為其報到。(9月3日《長江商報》)

說起來,孩子開學應該是一件開心事,但麻城市順河鎮一些學生的遭遇卻讓人唏噓不已。在這個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的國度,如此“獨特景觀”怎能不令人感到寒心?多年來,旨在為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提供嶄新舒適桌椅的“課桌革命”早已展開,為何時至今日順河鎮的孩子卻仍然要背負課桌繼續著“苦行僧”式的求學之旅?

是因為當地財政緊張嗎?恐怕未必!麻城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算不得貧困地區,從公開的經濟指標來看,還相當發達。2009年,全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6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為8.8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于全省和黃岡市平均水平。一個還算富裕的縣級市,竟然出了這等怪事,怎不令人嘖嘖稱奇?

我們都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事實卻是學生“自帶課桌去上學”的辛酸故事從來沒有停止過。先是陜西澄城縣,后是河南孟津縣,如今又是湖北麻城。諸如此類現實的背后,不僅是對義務教育“打折”,更是地方政府的失職——只注重短時政績效應,卻忽視教育方面的投入。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孩子們不得不選擇“自帶課桌上學”,家長和老師們談及課桌的嘆息讓人感慨,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位送孫女報名的爺爺說:“希望在活著的時候,能看到孩子們不再扛著課桌去上學。”

何時告別“自帶課桌去上學”的辛酸?這無疑是對現實的拷問,更無聲地考驗著政府的職責。為教育計,我們應加快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扭轉畸形的政績觀,以及通過對那些寧愿在政績工程上大手大腳,卻在教育上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政府進行嚴厲問責等措施,倒逼地方政府主動積極落實教育投入。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