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面對“中國式陋習”能不那么急躁嗎?

2012-10-26  來源:齊魯網
[字體: ]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個段子,調侃國人集體闖紅燈的陋習:“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并美其名曰:“中國式過馬路。”現實生活中,隨意橫穿馬路、踐踏草坪,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垃圾……許多人一邊痛恨這些陋習,一邊在自覺不自覺中“隨大流”。(10月17日 新華網)

    據報道,中秋過后,三亞3公里海灘散布50噸垃圾;國慶一日,天安門地區掃出近8噸垃圾;高速公路擁堵過程中,隨手扔的垃圾滿天飛……在節假日,游客亂扔垃圾的陋習集中現身,促人三思。

    中國每年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游客出境,幾乎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都能見到中國游客的身影。但隨著我們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地,也給世人留下“中國游客不會玩”的印象。2011年中國游客在海外刷卡金額達47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2/3。在歐洲,酒店、奢侈品商店和百貨商店都雇用會說漢語的員工。不過,這些游客卻不會光顧蒂埃里·吉利耶創建的精品酒店。他上周接受采訪時失言說,他的酒店“不會對中國游客敞開大門”,而會優先考慮那些尋求安靜私密空間的客人。后來他為此道歉,但他的評價已觸痛國人的神經。

    公共場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面鏡子。當前,“出國游”已成為一種極為平常的休閑方式。然而,不得不正視的現狀是,中國游客留給國際社會的印象并不太好,中國游客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陋習深受詬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有責任不斷提升文明素養、摒棄陋習,努力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中國人形象。

    許多國人的“從眾”源于“鴕鳥心態”。“在東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錯誤,是因為怕別人瞧不起,丟臉,尤其在熟人面前。這種心態在熟人社會中運作良好,因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彼此看到對方表現,彼此監督。然而,在馬路上或在國外,明顯是一種生人社會,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錯誤,一走了之,誰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錯誤。”種種“中國式”陋習和我們的規則意識、從眾心理、環境影響、習慣養成都有關系。這些陋習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卻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形象有著破壞性影響,中國式陋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違章。

    據說丹麥人釣魚時,會隨身帶一把尺子,每當釣上一條魚,都會拿出尺子量一下,將達不到一定尺寸的魚放生。有些外國人不理解這種做法,丹麥人卻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丹麥人舍棄眼前的小魚,看似放棄唾手可得的實在利益,其實是一種更長久、更有意義的獲得。作為大國國民,糾正普遍存在的生活陋習,需要發揮“自規范”的力量,自我評價行為準則,堅持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入鄉隨俗,尊重他人和國外的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自規范”的力量則可以發揮“軟性”和“廣度”的優勢,有效糾正陋習。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講禮、守禮是我們做人、立人之本。文明是花,禮儀是風。作為文明古國、世界大國,講文明、重禮儀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共識,成為我們行為處事的準則。我們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我們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沒有相應的制度跟進,文明素養的提升往往無法落到實處。小到家庭的垃圾分類,大到公共場合的垃圾處置,需要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需要積極引入學校教育、家庭影響和社會評價,形成輿論監督、道德約束、物質激勵等機制,營造“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良好氛圍。

    《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每個人都邁出一小步,整個社會就邁出一大步。親,面對中國式陋習,能不急躁嗎?當我們的心安靜下來,讓文明言行“感染”周圍,帶動別人,“中國式跨欄”、“中國式并線”等陋習將從我們身邊悄悄地走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