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從18日深夜到19日緊急開閘IPO(首次公開募股)預披露,截至19日凌晨00:20,已有28家企業預披露。這意味著將正式受理IPO材料申報,而證監會宣稱“因企業集中發年報而自然停止”的IPO進程,也在一種“半夜雞叫”式的不夠自然的情形中重啟。
之所以說不自然,是因為市場有兩個想不到。其一,就在4月16日市場關于IPO開閘的傳聞再起,并引發股市在2100點附近的多空大戰時,證監 會還在第一時間作出正式回應,表示因在審企業需要補充最新的年度財務審計報告等,目前尚沒有召開首發企業的發審會,相關工作進展略晚于前期預計的工作進 程。其二,由于《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仍未正式出臺,市場預期創業板排隊企業不在預披露的范圍之內,而事實上已有8家預披露。
當然,市場的想得到或想不到不是IPO重啟時間的標準。客觀看,由于IPO信息披露已逐漸取代盈利指標成為IPO監管的重點,需經過預披露、反 饋會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進入發審會階段,就此而言,開閘IPO預披露與證監會16日宣稱的“相關工作進展略晚于前期預計”并無矛盾,換個角度看,還可以視 作預披露即將開閘的暗示。而已在創業板排隊的企業是否應當預披露,也未必要以新發行管理辦法出臺的時間為標準。就此而言,不能說IPO預披露的緊急開閘如 同突然襲擊。
但從效果來看,以“半夜雞叫”的方式重啟IPO,對于股市制度環境的建設絕非有益。一方面,這種方式傷害了普通投資者的知情權。在股市仍處于低 迷之時,IPO重啟可能帶來的抽血效應,還可能直接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也不利于監管部門的公信力。當事實證明了此前關于IPO重啟的 傳聞之時,證監會16日含糊其辭的“辟謠”如何解釋?如果監管部門失掉了信息甄別的權威性,那么市場只能讓魚龍混雜的信息控制,從而增加非理性波動的風 險。
即使“半夜雞叫”的運作方式是出于防止不當尋租和市場過分動蕩的考量,其付出的代價也過于高昂。事實上,不能內外統一、全面、全方位地進行信息 披露,只會導致不當尋租甚至違法違規事件的增加。畢竟,在資本市場,信息既是權力也是財富。“半夜雞叫”的方式,突出的是權力感而非對市場的應有尊重。此 前證監會“半夜雞叫”出臺重大決策的方式,就已引發諸多不滿,投資者不乏切膚之痛。在改革IPO程序,強調信息預披露的重要性之時,證監會能不能也更新一 下自己的信息披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