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服遭遇吐槽
“在很多人的記憶里,校服‘不堪回首’,穿著肥大的運動服就像穿著個米口袋。青春啊,就這么被湮沒了。糟糕的是你沒法選擇。”
“其實,中國的校服是最舒服的,像個麻袋一樣,穿起來簡單不費時,再好的身材穿了也不過是套麻袋,所以不需要減肥注意儀表之類的,所以我才無所畏懼地在校服年代發胖。”
最近,運動式校服引起了網友的持續吐槽,青春的記憶一下子被喚醒了。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各地以學校為單位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學生統一穿著學生裝已實行了近二十年。難道突然間,丑就成了校服的代稱?
“其實,有的學生買了很多套運動服。他們把校服當成一種紀念品,承載著對老師、同學、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在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李煜暉看來,當記憶超越審美,校服本身反而顯得并不重要,也無法用美與丑來評價。
“校服,應當作為校園生活的一種方式,是學校文化的一個載體。”重慶市青于藍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岳芝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比如,我們去哈佛,可以買他們的校服、領帶、文化衫等來收藏。我們國內的校服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視覺體系,這也是未來學生裝發展的方向。”
如何得體又美觀
當前,對校服呼聲最高的就是校服款式和面料舒適度的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在學生裝的安全、質量、款式、品質、服務機制等方面加強研究,深入挖掘學生裝(校服)在德育、美育方面的培養功能與教育價值。”在日前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舉行的推進校服工作會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劉詩海表示。
就校服而言,有運動裝,有制服,甚至是生活裝。
“學生也有制服,款式也好看。但是,學校沒有專門的更衣室,不方便學生及時更換。”清華附中副校長杜毓貞告訴記者。
這的確是不少學校的苦衷。北京市海淀區衛國中學校長張燕玲就表示,制服雖然好看,但并不適合學生每天的活動功能,“比如做操等,換服裝特別麻煩。”
“制式服的季節性太強,只有春秋兩季才用得上。另外為了減輕家長負擔,我們沒有每年更換制式裝。”北京中關村二小鮑海楠說。
平時,穿梭在校園,最常見的還是運動式校服。
一些網友亦有相同的感受:“正裝固然好看,但在校生這么多,更換起來很不方便,運動式校服更適合些。”
美,需要有條件配合,比如提供更換衣服的場所。而這,即便在大城市的中學,也很少有學校可以做到。
“其實,運動服也可以做成漂亮的時裝來穿。我們已經開始了服裝新面料的利用和新款式的開發這兩方面的研究。作為企業,我們希望教育部推行準入制度,這樣我們正規的企業就有了一個安全的渠道。”安徽宣城博仕家紡董事長朱貴康提議。
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廖青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校服美觀強調的是校服的適體度和它的舒適性。
她介紹,今年教育部批準在北京服裝學院成立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研究中心,開展學生裝(校服)相關標準研制工作,目前中心正在著手三方 面工作,一是建立中小學生人體尺寸數據庫,在大量采集中小學生人體尺寸的基礎上,分析歸納體型特征,錄入到體型數據庫。二是研究運動中的中小學生的體態、 體表、尺寸變化特征,建立服裝的放松量,進而建立服裝號型標準,這個標準需要保證標準號型的人體覆蓋率。三是開展服裝工效學方面的研究,特別是研究運動過 程中,中小學生的生理變化特征、溫濕度的變化特征,這樣可以結合面料的特性,比如排汗好、透氣好的面料,以保證服裝的舒適性;再比如某些部位,運動時,變 化尺寸大的,就需要彈性更好的面料。如此,設計出來的服裝既能夠合身,又舒適,更重要的是服裝對人體能起到保護作用。
校服變革的難題還不少其實,教育部非常重視學生裝(校服)工作。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韓呼生主任介紹說,教育部去年專門成立了教育裝備工作領導小組,有 力地加強了教育裝備工作。2013年11月,在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工作座談會和部分中小學學生裝(校服)優秀設計展示活動上,教育部劉利民副部長提 出各地把學生裝(校服)工作作為教育裝備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提高對中小學生統一著裝意義的認識,明確工作職責,推進學生裝(校服)工作更加規范有 序發展。各地也開始了一系列探索:上海建立校服“雙送檢”制度;南京市變革以校為單位的校服模式,探索以區為單位統一學生服,在集中采購過程中廣泛聽取學 生、家長和教師意見,降低成本、規范管理。
而現實中,校服變革的難題還不少。據了解,因為考慮到利潤率和市場規模,一些高端企業對進入校服市場的機制、動力、意愿不足。在準入制的制 約下,校服只能以銷定產,就是訂單來了才能做,這是典型的“多批次、少訂單”,這些都在客觀上造成了校服市場的高度分散、低設計、低技術、低價格。
“而且,很多學校對校服的認識還停留在‘功能階段’,比如校服的功能是統一著裝、統一識別,這樣會形成‘只要統一就好’的心理狀態,運動服 成了識別學生的標志。校服應該承載禮儀熏陶功能,可以‘由外而內’,從學生的直覺美出發,喚醒學生美的意識。”伊頓紀德國際校服產品及營銷總監陳川表示。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變學生氣質,影響學生行為習慣,改變學校視覺識別效果,甚至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來主動選擇適合學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園服飾,中國的校園服飾“棄丑達美”,完全可以實現。
陳川建議,由教育行政主管統籌;家長委員會評議產品、自主定價、自愿采購;質檢部門只管技術、管雙重檢測、管執法;教育部門要確保不能返點、不能有潛規則。在這樣的管理格局之下,各部門就可以各司其職、專業匹配、平行監管,實現校服的良性發展。
“一方面要鼓勵差異化發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搞一刀切,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科學有序推進學生裝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更加關注學 生裝的款式和品質,要體現出創新,承載中華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同時增強舒適度、優化價格成本,讓學生裝成為廣大學生喜歡穿、適合穿、穿得起的統一制 服。”劉詩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