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面對輸血染艾 需打破機制荒漠

2015-01-13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就備受關注的“5歲女童疑輸血感染艾滋病病毒”事件,福建省衛計委10日通報了調查結果,稱受害女童“極有可能”因輸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對醫院 的輸血治療,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檢測、制備過程的調查中,均未發現違規行為,因此認定患兒極有可能遇上了“窗口期”血液感染這樣的小概率事件。

  這起事件中,最不幸的無疑是5歲女童毛毛,先是被診斷出先心病,手術時又因輸血感染了艾滋病毒。所以,當孩子的父母想要個說法卻處處碰壁、質疑 調查效率低卻遇到“那你來做”的回應時,可以理解他們的無助和憤怒,那冷漠確實令人心寒。也許這種調查確實耗時較多,工作人員也有“委屈”,但無論如何, 不能讓機構性冷漠掩蓋了基本的同情心。這也是人們判斷有關部門能否認真調查、彌補漏洞的基礎。

  現在,調查組基本認定這是一起“窗口期”感染事件,一種目前無法完全杜絕的低概率風險事件。這樣看來,醫院和血液中心似乎都沒有責任,最多給予人道主義的救濟和補償。

  對此結論,患兒的家長和代理律師仍有疑問,比如,當年從抽血到輸血整個過程是否符合程序,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備資質。對于類似合理訴求,需要認真調查后給予回應。

  如果最終認定這就是一起窗口期感染病例,那么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如何盡最大可能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對不幸感染者的救治和援助問題。

  要承認,醫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也是有局限的。吸取了以前有償采血造成艾滋病等傳染病大范圍感染的教訓,我國建立了自愿無償獻血制度,完善了捐 獻前檢測和血液加工前檢測等制度,大大降低了輸血帶來的感染風險。但總體來說,我國血液制品領域的透明度還有待提升,整個采輸血過程應該更透明,檢測標準 應該更嚴格,對無償獻血的科普也要加強。

  具體到窗口期感染的極端情況,雖無法完全避免,但并非不可預防。有醫生提醒,獻血者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清晰認識,易感染高危人群要盡量避免獻血,更不能帶著順便檢測的目的去獻血,這可能會帶來更大范圍的風險。

  在上述環節均已充分改進的情況下,如果再出現窗口期感染的案例,就要考慮相應的救助機制,政府兜底也好,商業保險也好,必須打破這方面的“機制荒漠”。雖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很低,但發生在個人和家庭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悲劇,對此不能沒有應對之策。

一個孩子因輸血感染艾滋病毒,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系統性風險。除了這個孩子,還有其他人也輸入了同一來源的血液。所以,彌補機制的漏洞,也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