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區域間交流合作的不斷加強,區域間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斷拓展深化,其中共建園區作為一種重要的模式受到國內各地區高度重視,已成為跨區域地方政府開展區域合作的重要抓手。到 目前為止,上海、浙江、江蘇、安徽4地參與合作共建的園區已逾200個,涉及政府部門、各類園區、企業、機構等近500家。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 下簡稱“中關村”)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近年來也開展了大量的跨區域合作,但與外地政府間共建產業園區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對于跨區域合作共建園 區,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設計合理的開發模式和建立有助于雙方實現共贏格局的利益分配機制,這也是雙方合作最重要的前置條件。筆者針對此問題進行研 究,試圖探索出中關村異地共建園區的適宜開發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的實現路徑。
跨區域合作共建園區的理論基礎
共建園區作為跨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抓手,更有利于集合雙方優勢,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目前,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理論。
區域分工理論。從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開始,經過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到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再到供給可能性理論、協議性分工理論等,其基本 點都在于強調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由于受到區位、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區域之間需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生 產社會化的發展,區域間的分工會越來越明顯,這就為跨區域間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和可能的領域與空間,因此經濟區際間的合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經濟要素流動和擴散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各種要素的數量是有限的,對于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不能僅依靠區域內的要素,而要從更大的空 間范圍內為經濟發展尋找自然資源、資金、人力、市場等資源。這就要求區域間進行合作,既包括一國范圍內行政區域間的合作也包括國際范圍內區域間的合作。
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建立在產品周期理論基礎之上,其主要觀點是:一個區域經濟興衰取決于產業結構,進而取決于主導部門的先進程度。與產品的周期相對 應,可以把經濟部門分為3類:一是產品處于創新到成長階段的興旺部門;二是產品處于成長到成熟的停滯部門;三是產品處于成熟到衰退的衰退部門。高梯度地區 是主導部門即興旺部門的區域,相反則是低梯度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依據產品周期循環的順序由較高梯度的地區向較低梯度的地區 轉移。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由于各種原因形成了經濟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形成了經濟技術梯度,為產業空間轉移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可在有條件的高梯度地 區引進先進技術,然后隨著經濟發展向較低一級梯度的地區轉移推進,逐步縮小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社 會化大分工的角度,還是從區域間經濟要素流動和分散的角度,整體經濟發展階段的轉移理論,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區域間的合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自中 關村成立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形勢和挑戰。中關村企業逐步發展壯大,不斷規模化擴張,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面對首都土 地、人力等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不斷高企的局面,企業需要在全國乃至更大區域內配置資源、實現做強做大。基于此,加強跨區域合作不僅是新時期國家賦予中關村示 范區創新輻射帶動的歷史使命,更是示范區創新發展、示范區企業做強做大的現實要求。通過中關村到國內其他地區設立“園中園”或“區中園”,或設立新的共建 產業園區,可形成跨區域合作的大規模效益,進一步提升中關村在全國范圍內的輻射效應。
國內其他區域共建園區發展經驗
近年來,上海、江蘇等地區在共建園區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紛紛開展以高新區為主要依托的異地共建園區,對跨區域整合資源、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帶動其他區 域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下面分別以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的共建園區為例,分析研究重要經濟地區的共建園區發展現狀及有益經驗,對探討中關村異地共建園區 的適宜開發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形成借鑒。
典型共建園區案例分析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 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主導共建,成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在園區運營模式上,園區的開發建設和政府層 面的管理工作嚴格分開,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中新雙方財團合資的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新股份”,CSSD)負責基礎設施 開發、招商引資、項目管理、咨詢服務等事務。蘇州工業園區可以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有很多 值得借鑒的經驗。一是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園區發展推行“凡是符合改革開放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的政策指導思想。二是“親商 理念”,園區審批手續非常高效,有三成左右業務可以做到現場完成,六成的業務只需一兩個工作日,最長不會超過七個工作日。三是“服務型政府”理念,在園區 開發建設過程中,政府積極探索企業服務創新,如物流方面打造“虛擬空港”,企業進出口的貨物在上海下了飛機后會直接被運到園區進行入關登記。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2006年11月1日,蘇州、宿遷兩市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11月21日簽訂商務總協議,12月11日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建設正式 啟動。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開發是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實施“區域共同發展”“加快蘇北工業化”“實現宿遷更大突破”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 措,是蘇州宿遷兩市緊密合作共建的新型工業園區,是兩市政府間最重要的合作項目,園區規劃總面積13.6 km2。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建設目標就是充分發揮蘇州、宿遷兩地優勢,推進產業梯度轉移,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等城市功能的綜合開發,建設成為產業 轉移的集聚區、外向帶動的先導區、機制創新的試驗區、現代新城的示范區。根據蘇州、宿遷兩市協議,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運作以蘇州方為主,主要依托蘇州工業 園組織實施開發、建設、管理,同時由江蘇省、蘇州市、宿遷市、蘇州工業園區按1∶0.5∶0.5∶4(共6億元)的比例共同出資組建相對獨立、具有開發區 功能與權益的管理機構和具備市場運作主體功能、能進行獨立投融資的開發主體——江蘇省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土地園區開發建設,實施滾動開發,并 成立聯合協調理事會作為最高決策協調機構,雙邊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處理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黨工委和管理委員會行使工業園區內黨的領導、經濟管理及其他 相應的行政管理權。多年來,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緊緊圍繞“建設蘇北一流工業園區”的總目標,以借鑒、吸收、運用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為工作主線。截至目前, 累計投入各類開發性資金近23億元,完成近10 km2“八通一平”的投資環境,區 內已建和在建各類項目的總建筑面積110萬m2,初步形成了設施配套、功能比較完善的產業發展形態和空間。
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 園。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由外高橋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啟東濱海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合作共建,注冊資本3.2億元,規劃面積 5.33 km2,分三期開發。園區建成后將引進無污染、低消耗、高科技、高產出的產業,形成以外向型生產加工業為主,物流、貿易產業為輔,生產、辦公、生活設施完 備的綜合性大型產業園。在開發機制上,雙方以股份合作模式設立共建園,由合資股份公司負責園區規劃、投資開發、招商引資和經營管理,收益按雙方股本比例分 成。上海、啟東各占股本60%和40%,稅收等收益按照6∶4分成。另外,入駐異地工業園的企業,總部不遷移,僅轉移生產基地,對所引項目產出的新增增值 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獲取一定比例分成。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這一共建園區模式,由于引入了股份合作制,運作規范,雙方積極性都很高,適合資金 實力較強、園區開發經驗豐富的發達地區政府、園區或大企業與具有較強園區開發經驗的一方開展合作。
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 (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下簡稱“莞韶工業園”)由東莞市和韶關市兩地政府合作共建,總規劃面積2 863 hm2。東莞和韶關兩市建立了莞韶工業園聯席會議制度;并成立了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領導小組,兩市的市委書記擔任組長。為加強對莞韶工業園開發建 設工作的領導,成立了莞韶工業園管理委員會,由韶關市副市長兼任管委會主任,東莞市人民政府一名處級干部任常務副主任。管委會負責對轉移園的統一規劃、統 一管理、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及相關市政設施建設和社會實務管理等工作。莞韶工業園管委會成立了韶關市莞韶產業轉移工業園開發公司,兩市政府明確由該公司作 為省競爭性財政扶持資金配套資金融資的主體,并授予公司對莞韶工業園范圍內土地一級開發權,作為莞韶工業園今后的投融資及開發建設平臺。
國內其他共建園區值得中關村借鑒的經驗
根據上述對國內其他典型區域共建園區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合作雙方在共建園區的過程中,有以下幾方面的經驗值得中關村借鑒。
雙方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在上海、廣東和蘇州的共建園區中,一般都有省級政府的統籌協調,合作雙方政府領導擔任共建園區發展領導小組組長,提高統籌協調力 度和效率。中關村與外地合作共建園區也應該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共同組建領導小組協調處理共建過程中的重大事項,促進雙方合作共建園區的快速、可持續 發展。
合作雙方要明確合作模式。上海、江蘇等地的共建園區多數采用股份合作模式,即共建園區雙方共同出資聯合組建園區開發公司負責園區 規劃、投資開發、運營管理、項目招商等工作,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社會管理等一般由地方政府負責,這種運營模式可充分調動雙方合作積極性,提高共建園區開發 運營效率,是合作共建園區可采取的一種高效運營模式,值得中關村借鑒。
合作雙方都要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和利益需求點。在共建園區開發建設 之前,合作雙方應通過詳細調研了解兩地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等,從而明確共建園區的發展定位、主導產業、園區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等問題,并在充分協商 的基礎上予以約定,在園區開發之前能出臺正式的協議文本。
合作雙方要明確各自職責。從外地共建園區的經驗來看,合作雙方權責分明能夠有 效避免相互推諉、管理漏洞等問題。合作雙方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協商議定合作方式、管委會組建方式、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招商等事宜,明確責任義務,如一 方負責園區經濟事務等,另一方負責園區社會事務等。
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合作共建園區的發展成果由合作雙方分享是共建園區成功發 展的前提,國內外其他區域合作共建園區雙方都注重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因此,未來中關村與外地合作共建園區需要探索研究稅收分成和和跨區域合作政府績效考核 辦法,明確引進項目投產后新增的增值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約定雙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實現雙方互利共贏[1-3]。
中關村異地共建園區適宜開發模式探討
中關村開展共建園區有其特殊性,筆者將重點結合其他地區共建園區的經驗和中關村的實際需求,探索出適宜中關村的共建園區的模式。根據共建地區的發展基 礎、雙方合作意愿,以及中關村參與程度,可將適宜于中關村共建園區的開發模式分為3類:飛地經濟模式、股份合作模式、委托第三方開發運營管理模式。
飛地經濟模式
模式特點。飛地經濟模式即由外地政府在其區域范圍內劃出一定的可開發面積交給中關村獨立開發運營,雙方共同約定產業發展方向、經營管理期限、權利義務 等,園區經營期限內中關村行使相關經濟管理權,享有園區開發經營收益,到期后園區轉交當地政府經營。該模式適合于援建地區,或者與中關村發展有一定的經濟 落差的地區。此模式在國內已有多個地區實踐。如廣東的順德與英德共建園區,雙方建立以順德為主導的園區管委會,英德市人民政府向其下放經濟事務審批權限, 英德負責社會事務管理,園區GDP、工業總產值、地方稅收等收益五五分成,合作期限為25年,25年后完全交由英德接管。
管理運營機 制。園區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主要以中關村為主,當地政府成立服務協作機構,負責行政審批等公共事務,輔助園區社會管理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利益分享方 面,園區經營期限內中關村可在園區設立規劃、稅務、工商等派出機構,行使相關經濟管理權限,享有園區開發經營收益。經營期限過后,中關村按約定比例分成或 將園區完全交由地方政府接管。
優劣勢分析。優勢是受當地政府影響較小,中關村具有較強的自主權,按照事先協議約定進行園區的開發建設,效率較高,有助于中關村品牌的輸出,擴大影響力。但是該模式需要中關村在資金、人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參與,有一定的管理以及人員調配壓力。
股份合作模式
模式特點。股份合作模式適合資金實力較強、園區開發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發達地區。由中關村與合作地區雙方共同出資成立股份公司,負責園區規 劃、投資開發、招商引資、經營管理、利益協調等工作,收益按照雙方股本比例分成。合作方應是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較好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園區開發經驗,基 于這一要求,中關村的合作對象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目前,江蘇、上海和廣東等地區主要采用這一模式進行兩地合作共建 開發園區,如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上海、啟東各占股本60%和40%,稅收等收益按照6∶4分成。
管理運營機制。為降低成本 并共享資源,優先選擇在已有的開發區中建立新的園區。中關村管委會統籌協調北京中關村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開發機 構或中關村各分園的開發公司與合作方共同出資成立股份公司作為共建園區開發建設的主體,園區行政管理事務交由當地政府負責,運營方面以開發公司為主導。雙 方共同設立共建園區管委會,中關村協調參與開發建設的內部機構抽調若干人員加入共建園區管委會,合作方應給予一定的行政級別和相應待遇,以激發人員積極 性。同時,合作方政府要將管委會作為常設機構,調撥內部人員或從社會招聘專業人員加入共建園區管委會,并給予人員編制。管委會和開發公司可以采用一套班 子,由出資股份決定話語權。另外,中關村管委會還要負責統籌協調中關村內各類資源主體參與共建或入駐共建園區,并與合作方政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和穩定的溝 通機制,組織雙方負責人共同研究制定園區產業定位、利益分成、保障措施等重大問題。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充分尊重市場規則,運作規范,雙 方積極性都很高,共擔風險,當地政府深度參與,公共服務較好。但是,在政府間協調溝通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共同商討園區發展方向,合作的基礎建立在同時滿足 雙方的利益訴求上;另外,由于目前中關村沒有獨立的園區開發運營機構,該模式可能很難實現,因此,需要中關村未來探索建立自己的獨立園區開發運營機構。
委托第三方開發運營管理模式
模式特點。委托第三方開發運營管理模式即中關村和外地政府共同商定在外地開發區中劃出一定區域,交給具有實力和能力的受托方,全權委托其園區的經營管理 和發展,中關村以品牌合作、技術支持、提供項目信息等方式參與。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托管協議,要求受托方編制共建園的總體規劃,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 負責產業招商和運營。
組織管理機制。當地成立園區管委會提供行政服務,并同意受托方獲得園區前期開發所有收益,后期收益由合作雙方按比例共享。中關村以項目、技術等靈活方式參與,例如中關村負責提供項目信息,組織中關村企業向共建園區轉移,根據落地項目進行分成。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下中關村在開發、管理方面均不需要直接參與,能減輕中關村的負擔。但是,中關村沒有資金、人員等實質性資源參與,在園區開發建設、利益分享等方面可能比較被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4-5]。
中關村通過共建園區實現利益共享的實現路徑
中關村可以重點從共建園區涉及的產業鏈分工利益、經營性收益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異地共建園區利益共享的實現路徑。
中關村重點發展總部經濟模式
區域產業分工是在充分利用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行專業化生產,通過產業互補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來獲得整體利益,分享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長期收益。中 關村與異地合作共建園區,應充分考慮自身發展條件及戰略需求,利用異地特色資源與相對充足的發展空間,引導企業在共建園區建立包括中試、生產等環節在內的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同時將企業的總部、研發、管理、營銷等環節留在中關村。這對中關村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企業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實現擴張、避免中關 村部分產業遷出后出現產業空心化與稅收的過度流失、促進共建方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試行對共建園區企業開放當地政府采購市場
中關村管委會可與共建地區政府加強溝通,支持其對中關村示范區企業開放當地政府采購市場,在當地進行政府采購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 品。引導共建園區管委會參照《關于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的金融支持若干措施》,對中關村企業和采購單位在貸款、貼息等方面提 供支持。
支持將當地服務業務優先委托給中關村企業
加強與合作區域政府的協商,支持其將共建園區的規 劃、咨詢、科技服務、法律、財會、審計、信息等服務業務優先委托給中關村企業,搭建共建園內的企業服務供需平臺,使中關村優質服務資源與共建園的企業服務 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在推動共建園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實現中關村現代服務業市場拓展與收益增加。
探索政府控股類投資公司的收入回流方式
在考慮雙方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協議制定合理的收益分成機制。對于雙方政府共同投資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合作模式,所得經營收益可按雙方股本比例進行股 權分紅;對于中關村以飛地經濟形式獨立開發運營的模式,經營期限內的開發經營收入等收益按約定比例分成,到期后調整分成比例或將園區轉交當地政府經營;對 于委托第三方開發運營的托管模式,受托方獲得園區前期開發全部收益,中關村管委會與異地政府按品牌、技術、信息等要素投入比例協商園區后期收益分配。
爭取國家在GDP核算與稅收分成方面的支持
目前經濟指標統計的屬地原則,使得中關村企業轉移環節產生的GDP指標無法在中關村與異地政府之間進行分解,需要國家相關部門政策支持。建議加強兩方面 工作:一是GDP核算方面,建議北京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有關部門協商,對中關村對外重點合作共建園區給予特殊支持,由北京市政府與合作地區的省級政府進行協 商,制定雙方共建園區的GDP分解核算方案,報國務院審批。二是稅收分成方面,考慮到現行稅收征收體制下,跨省域的稅收轉移支出較為困難,可加強與合作區 域的溝通,協商稅收共享模式,比如對共建園區入駐的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可探索短期內(3~5年)通過“異地開票”的方式,即入駐共建園區的中關村企業在當地 繳納增值稅,在北京繳納營業稅、所得稅,實現短期內兩地在企業稅收方面的共享。